漢武帝時期,漢匈之間的戰爭主要發生在公元前133年至前119年的15年間,其中大的戰役有十幾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大規模戰役應該有4次。
第一次戰役收複河套地區。公元前129年秋季,由車騎將軍衛青、騎將軍公孫敖、輕車將軍公孫賀、驍騎將軍李廣各率1萬名騎兵,分別從上穀、代郡、雲中、雁門出擊匈奴。戰爭中李廣與公孫敖兩路大軍大敗而歸,損失過半;公孫賀無功而返;初出茅廬的衛青卻直搗龍城,斬殺匈奴700人,於是他被擢升為關內侯。第二年(前128)匈奴開始報複,派騎兵兩萬多人大舉入侵。漢軍分兩路反擊,一路由車騎將軍衛青統率3萬人馬,從雁門出擊;另一路由將軍李息統率,由代郡出擊。李息沒有找到匈奴主力,徒勞而返;衛青再一次大顯身手,勝利凱旋。
麵對匈奴的咄咄逼人,衛青建議武帝首先必須奪取河南地,除掉心腹之患,然後才可以深入匈奴的腹地進行會戰。武帝采納了這一建議,並派衛青率領數萬精兵出征,在雲中誓師北伐,沿黃河北岸向西挺進,避實擊虛,一直打到高闕所在的河套平原一帶。然後沿黃河南下,迂回到漢王朝的西部重鎮隴西,完成對河南地的大包抄,發起對邊境市場匈奴人的突然襲擊,全殲敵軍。匈奴白羊王、樓煩王逃走,漢朝從匈奴手中奪回了河套地區。武帝采取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議,遷大約10萬中原居民至邊地定居,並設置朔方郡(今內蒙古杭錦旗)和五原郡(今內蒙古五原),僅朔方城的修築就動用了十幾萬士卒民工。將朔方、五原建成反擊匈奴的基地,解除了匈奴對長安的威脅。
第二次戰役是漠南之戰。公元前125年,失掉河南地的匈奴率7萬大軍南下犯境,無果而還。第二年,漢軍對匈奴發起突襲。車騎將軍衛青率領漢軍主力3萬從高闕出發,越過黃河,進擊匈奴;遊擊將軍蘇建、強弩將軍李沮、騎將軍公孫賀、輕車將軍李蔡等,均受衛青節製,各率1萬人馬從朔方城出發,翻過陰山山脈。衛青此次出征,贏得了空前的勝利,匈奴右賢王部的主力基本上被全部殲滅。匈奴無論在軍事還是經濟上均遭重創,而漢軍則憑借此戰,消除了陰山以北右賢王部對新建朔方城的威脅。
第三次進占河西地區。公元前121年,匈奴派騎兵萬餘人攻入上穀(今河北懷來縣),武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領1萬騎兵從西部重鎮隴西出發從西部反擊匈奴。漢軍越過焉支山西進,繳獲休屠王祭天金人。同年夏天,霍去病又出隴西、北地,6日之內,長距離奔襲轉戰匈奴五王國,奪取了焉支山和祁連山區域,俘獲3萬餘人,其中還包括匈奴渾邪王的兒子及相國。匈奴西部地區在一年之內連遭兩次沉重打擊,在西部的統治已無法正常運轉,但名義上河西走廊仍然在匈奴人手中。接著,漢武帝派李息在黃河岸邊築城,以作為進攻河西走廊的橋頭堡。漢軍連續的軍事打擊引起了匈奴內部的分化,匈奴單於怪罪渾邪王、休屠王無能,渾邪王殺掉臨陣退縮的休屠王後率4萬人降漢。從此河西走廊的匈奴勢力徹底被肅清,漢政府開始在此設郡建縣,進行行政管轄。第四次戰役是漠北之戰。為了徹底擊潰匈奴,漢朝決心深入漠北反擊匈奴。公元前119年春季,漢朝發精銳騎兵10萬,分東西兩路,分別由大將軍衛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各率5萬騎兵向漠北進軍。這是漢朝反擊匈奴規模最大的一次遠征,出征陣容十分強大,後續步兵以及後勤運輸隊伍不少於20萬人,總兵力在30萬以上;配備的戰馬是最優良的粟特馬,戰馬總計達到14萬匹之多。衛青率西路軍從定襄越大漠,北進千餘裏,擊滅了匈奴伊稚斜單於的軍隊,單於隻身逃走。衛青兵團又順路擊破趙信城,奪取或焚毀了匈奴的全部糧食儲備。霍去病的東路軍從代郡(今河北蔚縣一帶)出兵,跨過兩千裏大漠,大敗匈奴左賢王,斬獲7萬多人。這次戰役,匈奴遭到前所未有的慘敗,力量大大削弱,無力再與漢庭對抗。
西漢對匈奴戰爭的勝利,解除了來自北方匈奴的威脅,製止了匈奴騎兵對中原農耕地區的掠奪;河西地區的開拓,為漢王朝加強與西域各國的聯係和
開辟絲綢之路打下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