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帝國主動走向世界的輝煌成就(1 / 3)

3.促進了中西貿易與文化交流,豐富和提升了各國人民的物質與文化生活

絲綢之路的貫通首先使絲綢貿易在東西方間興盛起來,漢王朝使者到達西域,除了政治外交活動之外,也有經濟貿易活動。無論官方或者民間使團商隊,在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屙賓、安息、奄蔡、黎軒、條支、身毒等國,他們所到之處,多以幣帛絲繒賜贈各國,通過賞賜或貿易,一方麵宣揚大漢的文明聲教和強大,吸引招徠西域諸國使者和商人前來中國;另一方麵采購西方物品和奢侈品。由此,以絲綢為主的商業貿易首先在中國與中亞各國間展開,於是,“其條支、安息諸國至於海瀕四萬裏,皆重譯貢獻”。甚至遠國蒙奇、兜勒亦“遣使貢獻”,出現“商胡販客,日款於塞下”⑴的繁盛景象。在中亞諸國中,安息、貴霜諸國在中西絲綢貿易中居間牟利並占據重要地位。史稱“安息欲以漢繒彩與之交市,故遮閡不得自達”。正是安息控製絲路貿易的真實寫照。在公元前53年羅馬執政官、敘利亞總督克拉蘇發動的攻伐安息的卡爾萊戰役中,雙方相持不下時,“安息人突然展開他們鮮豔奪目、令人眼花繚亂的軍旗。由於這些軍旗耀眼刺目,再加上羅馬軍團本來就已經疲意不堪,備受驚嚇之苦厄,他們終於喪失了赫赫有名的勇猛善戰的美名和所向披靡的傳統”。安息人大獲全勝。“在這次毀滅性的戰役中使羅馬軍團眼花繚亂的、繡金的、顏色斑斕的軍旗,曆史學家弗羅魯斯認為這就是羅馬人前所未見的第一批絲綢織物”⑴。這種鮮豔麵的絲織品引發了羅馬人極大的興趣,卡爾萊戰役十年之後,凱撒大帝在羅馬舉行的祝捷大會上所展示的從各地得來的奢侈品中,就有一批絲織品,“因而使所有在場的人都目瞪口呆,驚姥讚歎”。中國絲綢由此而進入羅馬市場。

東方中國神奇的絲綢一經進入西方市場,從上流社會到下層民眾,從羅馬帝國到歐洲其他地區,無不對絲綢趨之若鶩,風靡流行。大約在公元前後,羅馬人不僅大量釆購和消費絲綢,而且對絲綢進行再加工並轉銷歐洲其他國家。最初,絲綢隻是在羅馬上層流行,凱撤大帝、埃及王後克婁巴特拉都曾身著絲衣、絲袍而引起轟動。接著,絲織品便在羅馬貴族中廣為流行。據普林尼《博物誌》記載,中國絲綢轉銷羅馬後,並非直接使用,而是將密紋紡織的絲織品拆開重新紡織和染成腓尼基紫,製成半透明的絲羅紗,以適應羅馬人的需要。提爾(今蘇爾港)、西頓(今賽達港)、貝裏圖斯(今貝魯特)、加沙等城市,是這種絲織品再加工的主要基地。查爾萊斯沃恩在《羅馬帝國之商路及商業》一書中進一步指出:“織絲之地點則為提爾及貝魯特,亦有在科斯者。……埃及王後克婁巴特拉披絲服而臨盛席,而其服又成於提爾技巧女工之素手。”“絲服之盛行於敘利亞鎮中,尤其是在貝魯特及提爾二地,殆有多年,各地之絲商亦必如過江之鯽。逐利而來者;敘利亞中安提阿地方有一人名希烈異多士者,在那不勒斯從事於此類事業,名傳史冊。而在加比地方,有一敘利亞種之希臘人名衣非利迭打者,在本鎮中從事貿易,獲利甚巨。跌拔之地,亦有商人甚多,以絲為業,且有一婦人在羅馬城中業絲致富焉。”可見,當時羅馬所屬的地中海東岸城市成為中國絲綢再加工的集中分布區,其所加工的絲織品經過商人販運,不僅到達今意大利各地,而且也遠銷帝國統轄的今西班牙、法國、英國等地,一些商人由經營絲織品而發財致富。

3.促進了中西貿易與文化交流,豐富和提升了各國人民的物質與文化生活

絲綢之路的貫通首先使絲綢貿易在東西方間興盛起來,漢王朝使者到達西域,除了政治外交活動之外,也有經濟貿易活動。無論官方或者民間使團商隊,在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屙賓、安息、奄蔡、黎軒、條支、身毒等國,他們所到之處,多以幣帛絲繒賜贈各國,通過賞賜或貿易,一方麵宣揚大漢的文明聲教和強大,吸引招徠西域諸國使者和商人前來中國;另一方麵采購西方物品和奢侈品。由此,以絲綢為主的商業貿易首先在中國與中亞各國間展開,於是,“其條支、安息諸國至於海瀕四萬裏,皆重譯貢獻”。甚至遠國蒙奇、兜勒亦“遣使貢獻”,出現“商胡販客,日款於塞下”⑴的繁盛景象。在中亞諸國中,安息、貴霜諸國在中西絲綢貿易中居間牟利並占據重要地位。史稱“安息欲以漢繒彩與之交市,故遮閡不得自達”。正是安息控製絲路貿易的真實寫照。在公元前53年羅馬執政官、敘利亞總督克拉蘇發動的攻伐安息的卡爾萊戰役中,雙方相持不下時,“安息人突然展開他們鮮豔奪目、令人眼花繚亂的軍旗。由於這些軍旗耀眼刺目,再加上羅馬軍團本來就已經疲意不堪,備受驚嚇之苦厄,他們終於喪失了赫赫有名的勇猛善戰的美名和所向披靡的傳統”。安息人大獲全勝。“在這次毀滅性的戰役中使羅馬軍團眼花繚亂的、繡金的、顏色斑斕的軍旗,曆史學家弗羅魯斯認為這就是羅馬人前所未見的第一批絲綢織物”⑴。這種鮮豔麵的絲織品引發了羅馬人極大的興趣,卡爾萊戰役十年之後,凱撒大帝在羅馬舉行的祝捷大會上所展示的從各地得來的奢侈品中,就有一批絲織品,“因而使所有在場的人都目瞪口呆,驚姥讚歎”。中國絲綢由此而進入羅馬市場。

東方中國神奇的絲綢一經進入西方市場,從上流社會到下層民眾,從羅馬帝國到歐洲其他地區,無不對絲綢趨之若鶩,風靡流行。大約在公元前後,羅馬人不僅大量釆購和消費絲綢,而且對絲綢進行再加工並轉銷歐洲其他國家。最初,絲綢隻是在羅馬上層流行,凱撤大帝、埃及王後克婁巴特拉都曾身著絲衣、絲袍而引起轟動。接著,絲織品便在羅馬貴族中廣為流行。據普林尼《博物誌》記載,中國絲綢轉銷羅馬後,並非直接使用,而是將密紋紡織的絲織品拆開重新紡織和染成腓尼基紫,製成半透明的絲羅紗,以適應羅馬人的需要。提爾(今蘇爾港)、西頓(今賽達港)、貝裏圖斯(今貝魯特)、加沙等城市,是這種絲織品再加工的主要基地。查爾萊斯沃恩在《羅馬帝國之商路及商業》一書中進一步指出:“織絲之地點則為提爾及貝魯特,亦有在科斯者。……埃及王後克婁巴特拉披絲服而臨盛席,而其服又成於提爾技巧女工之素手。”“絲服之盛行於敘利亞鎮中,尤其是在貝魯特及提爾二地,殆有多年,各地之絲商亦必如過江之鯽。逐利而來者;敘利亞中安提阿地方有一人名希烈異多士者,在那不勒斯從事於此類事業,名傳史冊。而在加比地方,有一敘利亞種之希臘人名衣非利迭打者,在本鎮中從事貿易,獲利甚巨。跌拔之地,亦有商人甚多,以絲為業,且有一婦人在羅馬城中業絲致富焉。”可見,當時羅馬所屬的地中海東岸城市成為中國絲綢再加工的集中分布區,其所加工的絲織品經過商人販運,不僅到達今意大利各地,而且也遠銷帝國統轄的今西班牙、法國、英國等地,一些商人由經營絲織品而發財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