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西晉、五涼時期的河西與西域
西晉建立並攻滅東吳後,實現了全國統一,但是,內亂與邊族的內徙使其疲於應付,故亦無力經營西域,隻是沿襲了漢魏以來涼州刺史“領戊己校尉,護西域”的傳統。在西晉初年,西域少數幾個國家仍與大秦保持聯係。據《晉書·四夷傳?西戎傳》記載,晉武帝泰始年間(265~274),康居國王那鼻“遣使上封事,並獻善馬”。晉武帝太康年間,焉耆王龍安,龜茲王均遣子入侍,甚至大秦國王亦“遣使貢獻”。太康六年(285),晉武帝派楊灝“拜其王藍庾為大宛王。藍庾卒,其子靡之立,遣使貢汗血馬”。此後,西晉內亂不止,絲路交通又一次處於隔絕狀態。
西晉建立前後,“五胡”內徙進一步加劇,原居我國東北的鮮卑族勢力日隆,建立起“南鈔漢邊,北拒丁令,東卻夫餘,西擊烏孫,盡據匈奴故地,東西萬二千餘裏,南北七千餘裏,罔羅山川、澤、鹽池甚廣”的強大政權,而且,其勢力也伸入西域地區,形成繼匈奴之後又一個占有北方和西北兩大區域的草原帝國。三國末年,鮮卑的一支禿發鮮卑西遷河西地區。後因不堪壓迫於西晉泰始六年(270),河西鮮卑首領禿發樹機能率本部及部分羌人舉行起義反晉。西晉為此先後委派幾任秦州、涼州刺史引兵鎮壓,但均告失敗。鹹寧四年(278),起義軍攻下涼州治所涼州城,晉武帝“為之旰食”。直到第二年禿發樹機能領導的鮮卑族起義才被武威太守馬隆鎮壓,禿發樹機能也被“斬之,涼州遂平”。接著,中原又爆發持續16年之久的“八王之亂”,導致西晉由此走向崩潰。
“八王之亂”和邊族內侵,引發中原地區戰亂不止,流民四起,而河西因遠離中原而相對安定。麵對“晉室多難”,中原亂離的形勢,“陰有保據河西之誌”以自存的漢族貴族張軌,主動要求到任河西。永寧元年(301),晉惠帝任命張軌為護羌校尉、涼州刺史。張軌鎮守河西後,一方麵積極籠絡利用河西士族大姓,解決鮮卑族起義引發的“涼州之亂”等亂象,使河西地區社會趨於穩定;又大力招撫安置流民,勸課農桑,發展經濟,大興儒學,倡導教化,使河西經濟文化得到發展。另一方麵,張軌又高舉表尊西晉的大旗,並大量吸收和重用流入河西的中原冠帶士人,當時“中州避亂來者,日月相繼”,張軌廣納賢才,委以重任,這既提升了張氏在河西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也促進了漢文化與學術在河西的大發展。一時之間,河西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文教昌明,並成為中原貴族士人避居和漢文化得以延續發展的樂土。故胡三省曾說:“永嘉之亂,中州之人避地河西,張氏禮而用之,子孫相承,衣冠不墜,故涼州號為多士。”張軌經營河西13年,為此後張氏前涼政權的建立,奠定了堅實基礎。
2.西晉、五涼時期的河西與西域
西晉建立並攻滅東吳後,實現了全國統一,但是,內亂與邊族的內徙使其疲於應付,故亦無力經營西域,隻是沿襲了漢魏以來涼州刺史“領戊己校尉,護西域”的傳統。在西晉初年,西域少數幾個國家仍與大秦保持聯係。據《晉書·四夷傳?西戎傳》記載,晉武帝泰始年間(265~274),康居國王那鼻“遣使上封事,並獻善馬”。晉武帝太康年間,焉耆王龍安,龜茲王均遣子入侍,甚至大秦國王亦“遣使貢獻”。太康六年(285),晉武帝派楊灝“拜其王藍庾為大宛王。藍庾卒,其子靡之立,遣使貢汗血馬”。此後,西晉內亂不止,絲路交通又一次處於隔絕狀態。
西晉建立前後,“五胡”內徙進一步加劇,原居我國東北的鮮卑族勢力日隆,建立起“南鈔漢邊,北拒丁令,東卻夫餘,西擊烏孫,盡據匈奴故地,東西萬二千餘裏,南北七千餘裏,罔羅山川、澤、鹽池甚廣”的強大政權,而且,其勢力也伸入西域地區,形成繼匈奴之後又一個占有北方和西北兩大區域的草原帝國。三國末年,鮮卑的一支禿發鮮卑西遷河西地區。後因不堪壓迫於西晉泰始六年(270),河西鮮卑首領禿發樹機能率本部及部分羌人舉行起義反晉。西晉為此先後委派幾任秦州、涼州刺史引兵鎮壓,但均告失敗。鹹寧四年(278),起義軍攻下涼州治所涼州城,晉武帝“為之旰食”。直到第二年禿發樹機能領導的鮮卑族起義才被武威太守馬隆鎮壓,禿發樹機能也被“斬之,涼州遂平”。接著,中原又爆發持續16年之久的“八王之亂”,導致西晉由此走向崩潰。
“八王之亂”和邊族內侵,引發中原地區戰亂不止,流民四起,而河西因遠離中原而相對安定。麵對“晉室多難”,中原亂離的形勢,“陰有保據河西之誌”以自存的漢族貴族張軌,主動要求到任河西。永寧元年(301),晉惠帝任命張軌為護羌校尉、涼州刺史。張軌鎮守河西後,一方麵積極籠絡利用河西士族大姓,解決鮮卑族起義引發的“涼州之亂”等亂象,使河西地區社會趨於穩定;又大力招撫安置流民,勸課農桑,發展經濟,大興儒學,倡導教化,使河西經濟文化得到發展。另一方麵,張軌又高舉表尊西晉的大旗,並大量吸收和重用流入河西的中原冠帶士人,當時“中州避亂來者,日月相繼”,張軌廣納賢才,委以重任,這既提升了張氏在河西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也促進了漢文化與學術在河西的大發展。一時之間,河西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文教昌明,並成為中原貴族士人避居和漢文化得以延續發展的樂土。故胡三省曾說:“永嘉之亂,中州之人避地河西,張氏禮而用之,子孫相承,衣冠不墜,故涼州號為多士。”張軌經營河西13年,為此後張氏前涼政權的建立,奠定了堅實基礎。
公元314年張軌去世,316年西晉滅亡。第二年,張軌之子張宴建立前涼,由此開始了長達七十多年的張氏前涼對河西的統治。前涼在統治前期,延續了張軌對河西的有效經營,外拓疆域,內保安寧。在張酸在位時(324~345)“刑清國富”,“士馬強盛”,前涼走向繁榮。隨著國力的強盛,張駛也將經營西域納人視野。326年,西域諸國開始向前涼通使納貢,“獻汗血馬、火浣布、犁牛、孔雀、巨象及珍異二百餘品”。此後,勢力強大起來的焉耆王龍會“有膽氣籌略,遂霸西胡,蔥嶺以東莫不率服”。為了平定西域,張駿采取了兩大舉措,一是命沙州刺史楊宣“率眾疆理西域,宣以部將張植為前鋒,所向風靡”。進軍焉耆國,敗其王龍熙於賁侖城,又至遮留穀再敗焉耆王,進軍尉犁,焉耆王龍熙“率群下四萬人肉袒降於宣”這次征伐,“楊宣率眾越流沙,伐龜茲、鄯善,於是西域並降。鄯善王元孟獻女,號曰美人,立賓遐觀以處之。焉耆前部、於闐王並遣使貢方物”。由此,西域歸附,使隔絕數十年的絲路交通再度暢通。二是設置州郡,加強對西域的管轄與經營。其時,戊己校尉為趙貞,李柏為西域長史,趙貞反叛,“不附於駿”,戊己校尉趙貞反擊李柏失利。後張駿將李柏“擊擒之,以其地置高昌郡”。為了進一步加強管理,張駿從涼州析出敦煌、晉昌二郡和玉門大護軍營,連同西域新設的高昌郡和西域都護、戊己校尉兩營,合“三郡三營”置為沙州。這是首次將內地州郡製度擴及西域。如果說兩漢以來設西域都護、西域長史管理西域城郭國家,實行的是類似於現代的民族自治的話,則州郡製度在西域的實施,無疑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