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圖記》記載的絲綢之路(1 / 1)

二是對絲綢之路西段有了完整的記載。前代有關絲綢之路西段的記載,都非常簡略,或言其大致路線,或隻有約略裏程,而《西域圖記》所載西段絲路,較前不僅明確交代了絲路通道的起始點,而且,中間所經各國各地相互銜接,沒有遺漏。說明這一時期,東西方之間民間商業貿易和往來比較頻繁;官方亦有出使活動,如“煬帝遣雲騎尉李昱使通波斯,尋遣使隨昱貢方物”。商貿的擴大和交往的増多,使中原人士對於西域以及西段沿途國家的人文風俗和地理情況的了解認識,達到了新的水平。標誌著隋代對絲綢之路西段的認知和聯係交往超越前代。

三是絲綢之路道路網絡形成。裴矩在《西域圖記?序》中曾說:“其三道諸國,亦各自有路,南北交通。其東女國,南婆羅門國等,並隨其所往,諸處得達。”可見,從敦煌至西海,絲綢之路不僅有北、中、南三條幹道暢通,而且在三條幹線之間,南北亦有道路相接。這種東西幹道與南北支道縱橫交錯的交通格局,大大提髙和增強了絲路的通商能力與流通效率。而在絲路東段,隨著南北統一,在河西絲路千道與其南河南道(青海道)之間,亦有大鬥拔穀(今扃都口)等路線相接,使中原進人西域由原來單一的河西道,發展為河西道與河南道平行西進且相互連接,從而使中原通向西域更為便捷,也有了更多選擇。隨著絲路道路網絡的形成,西域以外地區的交通也與絲路相連接,前引西域之東的女國和其南的婆羅門,“隨其所往,諸處得達”,表明亦有支道與之相通。這是絲綢之路通道不斷拓展和延伸的典型反映。

四是隋朝在西域東部的政區建置,為中原王朝進一步加強對西域的經營和聯係,保障絲路的暢通,發揮了積極作用。隋代之前,已有伊吾、高昌等處設郡縣,並增設沙州管轄之。隋王朝擊敗吐穀渾並占有其大部地區後,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其中,西海、河源兩郡在今青海一帶;鄯善、且末則在西域。鄯善、且末兩郡連同伊吾、高昌諸地為西域與河西、青海相鄰之地,正是“西域門戶”之所在。隋王朝占有吐穀渾故地和西域東部戰略要塞之地,這對有效加強對西域的管理和經營,促進東西方之間經濟、文化往來具有重要意義。

二是對絲綢之路西段有了完整的記載。前代有關絲綢之路西段的記載,都非常簡略,或言其大致路線,或隻有約略裏程,而《西域圖記》所載西段絲路,較前不僅明確交代了絲路通道的起始點,而且,中間所經各國各地相互銜接,沒有遺漏。說明這一時期,東西方之間民間商業貿易和往來比較頻繁;官方亦有出使活動,如“煬帝遣雲騎尉李昱使通波斯,尋遣使隨昱貢方物”。商貿的擴大和交往的増多,使中原人士對於西域以及西段沿途國家的人文風俗和地理情況的了解認識,達到了新的水平。標誌著隋代對絲綢之路西段的認知和聯係交往超越前代。

三是絲綢之路道路網絡形成。裴矩在《西域圖記?序》中曾說:“其三道諸國,亦各自有路,南北交通。其東女國,南婆羅門國等,並隨其所往,諸處得達。”可見,從敦煌至西海,絲綢之路不僅有北、中、南三條幹道暢通,而且在三條幹線之間,南北亦有道路相接。這種東西幹道與南北支道縱橫交錯的交通格局,大大提髙和增強了絲路的通商能力與流通效率。而在絲路東段,隨著南北統一,在河西絲路千道與其南河南道(青海道)之間,亦有大鬥拔穀(今扃都口)等路線相接,使中原進人西域由原來單一的河西道,發展為河西道與河南道平行西進且相互連接,從而使中原通向西域更為便捷,也有了更多選擇。隨著絲路道路網絡的形成,西域以外地區的交通也與絲路相連接,前引西域之東的女國和其南的婆羅門,“隨其所往,諸處得達”,表明亦有支道與之相通。這是絲綢之路通道不斷拓展和延伸的典型反映。

四是隋朝在西域東部的政區建置,為中原王朝進一步加強對西域的經營和聯係,保障絲路的暢通,發揮了積極作用。隋代之前,已有伊吾、高昌等處設郡縣,並增設沙州管轄之。隋王朝擊敗吐穀渾並占有其大部地區後,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其中,西海、河源兩郡在今青海一帶;鄯善、且末則在西域。鄯善、且末兩郡連同伊吾、高昌諸地為西域與河西、青海相鄰之地,正是“西域門戶”之所在。隋王朝占有吐穀渾故地和西域東部戰略要塞之地,這對有效加強對西域的管理和經營,促進東西方之間經濟、文化往來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