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對西域的統轄與經營(2 / 3)

為了對上述地區實行有效管轄,唐王朝通過設置州縣,建立都護府、都督府及羈縻州縣,構建了高效管理的行政體係,與之相聯係;通過設立軍、守捉、城、鎮等,又建立起軍事體係。行政、軍事兩大係統既是合一的,又各有側重,形成完備的管理體製。具體而言,唐對西域管理的實施與加強,都是通過安西、北庭兩個大都護府的建置而確立起來的。

安西大都護府的建立過程,《唐會要》卷七十三安西都護府條有詳細記載:

貞觀十四年九月二十二日,侯君集平高昌國,於西州置安西都護府,治交河城。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曰,突厥泥伏沙涉缽羅葉護,阿史那賀魯率眾內附,置於庭州。二十三年二月十一日,置瑤池都督府,安西都護府,以賀魯為都督。至永徽二年正月二十五曰,賀魯以府叛,自稱缽羅可汗,據有西域之地,至四年三月十三日,廢瑤池都督府。顯慶二年十一月,伊西道行軍總管蘇定方,大破賀魯於金牙山,盡收其所據之地,西域悉平。至三年五月二日,移安西都護府於龜茲國,舊安西複為西州都督,以曲智湛為之,以統高昌故地。

安西大都護府管轄天山南路及蔥嶺以西,阿姆河以南,波斯以東的廣大地區,下轄20個都督府。其中,蔥嶺以東有焉耆、龜茲、疏勒、毗沙(於闐)4個都督府,此即“安西四鎮”,四鎮下轄34個州;蔥嶺以西有十六個都督府,史稱:“龍朔元年(661),以隴州南由令王名遠為吐火羅道置州縣使,自於闐以西,波斯以東,凡十六國,以其王都為都督府,以其屬部為州縣。凡州八十八,縣百一十,軍、府百二十六。”這十六府為月氏、大汗、條支、天馬、高附、修鮮、寫鳳、悅般州、奇沙州、姑墨州、旅獒州、昆墟州、至拔州、鳥飛州、王庭州、波斯州都督府。上述20個都督府中,蔥嶺以西的16個都督府,均設於前述阿姆河以南16個國家的都城,各府之下設有州縣,計有88州110縣,126個軍府。

北庭大都護府設置晚於安西大都護府,也是從安西都護府所分出。657年唐王朝平定西突厥阿史那賀魯,統一西域後,在其故地設立蒙池、昆陵兩個都護府,冊立突厥首領阿史那彌射為興昔亡可汗,兼右衛大將軍、昆陵都護,管理碎葉川以東的咄陸五姓部落;冊立彌射之弟阿史那步真為繼往絕可汗,兼右衛大將軍蒙池都護,管理碎葉川以西的駑失畢五姓部落。第二年,安西都護府升為大都護府並移治龜茲後,顯慶四年(659),為管理天山以北的西突厥故地,唐朝設置金山都護府,治庭州,管轄天山以北、巴爾嗜什湖以南、金山以西、兩河流域以東的廣大地區,隸屬於安西大都護府。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在庭州置北庭都護府,取代金山都護府,管理西突厥故地,統轄西突厥十姓部落諸羈縻府州,仍隸屬於安西大都護府。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將北庭都護府從安西大都護府分出,並升為北庭大都護府,由此形成與安西大都護府分治天山南北的管理格局。

北庭大都護府管轄天山北路包括楚河以西至裏海以北的廣大地區,下設昆陵、蒙池兩個都護府和23個都督府、五弩失畢部5部。其中,昆陵都護府管轄楚河以東地區,所轄匍延、鹽泊、雙河、鷹婆、嗯鹿州、潔山6個都督府,設在西突厥五咄陸部故地,約當今天山以北,白楊河以西,巴爾嗜什湖以南,楚河以東地區。在天山北路東部還有陰山、大漠州、玄池州、金附州、輪台州、金滿州、憑洛州、沙陀州、咽麵州、鹽祿州、哥係州、孤舒州、西鹽州、東鹽州、叱勒州、迦瑟州、答爛州17個都督府。蒙池都護府管轄楚河以西至裏海以北地區,轄阿悉結闕部、哥舒闕部、拔塞幹礅沙缽部、阿悉結泥孰部、哥舒處半部5部,這5部倶為西突厥五弩失畢部故地。

都護府作為唐王朝在西域的最高軍事、行政機關,它有完整的機構建置和明確的職能分工。大都護府設有大都護一人,從二品,官階僅次於三公,與尚書仆射同列,足見朝廷對西域事務的高度重視。玄宗時大都護通常委派宗王遙領其職。大都護的職責是招撫安置歸附的各部族,維護轄區的社會秩序;管理所屬官員並考察政績,論功行賞或量罪處罰;防禦外來軍事寇擾,保護轄區安全。大都護以下官員有副大都護二人,副都護二人。都護府直屬機關的官員有長史、司馬、錄事、參軍各一人,錄事二人,還有功、倉、戶、兵、法等各曹參軍事各一人,主管機關日常事務及民政、賦稅、軍事、司法、人事、文秘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