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歐交通貿易網絡的形成(3 / 3)

初,安西、北庭自天寶末失關隴,朝貢道隔。伊西北庭節度使李元忠、四鎮節度留後郭昕數遣使奉表,皆不至。貞元二年,元忠等所遣假道回鶻,乃得至長安。帝進元忠為北庭大都護,昕為安西大都護。自是,道雖通,而虜求取無涘。沙陀別部六千帳,與北庭相依,亦厭虜裒索,至三葛祿、白眼突厥素臣回鶻者尤怨苦,皆密附吐蕃,故吐蕃因沙陀共寇北庭,頡幹迦斯與戰,不勝,北庭陷。於是都護楊襲古引兵奔西州。回鶻以壯卒數萬召襲古,將還取北庭,為吐蕃所擊,大敗,士死太半,迦斯奔還。……葛祿又取深圖川,回鶻大恐,稍南其部落以避之。

可見,無論唐朝還是吐蕃、回紇,對於西域的控製,庭州一帶確是要害所在。故在唐代,由北庭到回紇的交通不僅往來頻繁,而且頗受重視。但其道路裏程史書記載簡略,《通典》:庭州“東北至回紇界一千七百裏”;《元和郡縣圖誌》:庭州“東北至回紇牙帳三千裏”;《太平寰宇記》:庭州“東北至回紇界一千七百裏,至回紇牙帳三千裏”。這是說從庭州至唐與回絕界為一千七百裏,而從庭州至回紇牙帳為三千裏。這段路程的具體走向在北庭境內比較清楚,據嚴耕望所考,大致是從北庭東行經蒲類鎮(今奇台縣)至蒲類縣(今老奇台),去州一百八十裏。又東北四十裏至郝遮鎮,又東北一百六十裏至鹽泉鎮,又東北數十裏至特羅堡子,該堡子“四麵有磧,置堡子處周回約二十裏有好水草,即往回鶻之東路”氣其地約當在今北塔山脈南許井、野馬全地段。由特羅堡子又東微北約一千二百裏至回紇國界,此即伊、瓜、肅諸州北境與回紇接壤地帶,其地約在阿爾泰山脈東南段,今貝蓋爾、格爾泊南吉奇吉奈山脈。又東北一千三百裏至回紇牙帳。按今地而論,其線路為取道北塔山脈南側的草澤地帶,經阿拉格泊地區,又東北穿過吉奇吉奈山脈東閭,在東北至今西庫倫即回紇牙帳地區。此道除了從庭州出發外,也可從伊州出發。《通典》伊吾郡:“東北到折羅曼山三百四十裏,其山北有大川入回絕界,馬行三十日,無裏數。”在唐回交界處與庭州道相合。

3.唐蕃古道的形成

青藏高原作為一個以高寒為最大特點的獨立地理區域,很早就有人類活動,亦開始了與周邊地區的交通往來和文化交流。考古與文獻材料證明,至遲在戰國至西漢初,由今甘肅東南部經青海連接西域的交通道路就已經存在。而由湟水上遊向西南行,經今海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樹藏族自治州、唐古拉山口至拉薩一段,自東北向西南依次為青東草原帶、果洛那曲高寒灌叢草原帶和藏南山地灌叢草原帶。至遲在先秦時期,生活在這裏的遊牧人在高原亞寒帶的夏季牧場和高原溫帶的冬春季牧場之間季節性遷徙的過程中,就踏出了一條由河湟穀地西南經果洛、玉樹、那曲至藏南的道路。魏晉北朝至隋朝時期,隨著吐穀渾道的興盛以及河湟、青海地區納入中原版圖,進一步推動了青藏高原交通的發展。進入唐代,隨著唐、蕃的強盛與密切交往,貫通關隴與青藏高原之間的從長安經今甘肅東南、青海至吐蕃首都邏些(今拉薩)的國際通道——唐蕃古道隨之開辟。

關於唐蕃古道的走向,《釋迦方誌》、《舊唐書·吐蕃傳》、《新唐書?地理誌》、《唐會要》、《通典》、《太平寰宇記》等對其均有記載。唐蕃古道劃分為東西兩段,東段由長安至鄯城(今西寧),西段從鄯城至邏些(今拉薩)。唐蕃古道東段從長安出發,越隴山至臨州(今臨洮)、蘭州一段,與漢唐時期的絲綢之路東段隴右南道路線一致,茲從略。自臨州道分兩路,即向西可至河州(今臨夏),向北可至蘭州,二州均可到達鄯城。對這一段線路,有必要作一梳理。

河州至鄯城段,是從臨州向西至河州北上越黃河再至鄯城。臨州治狄道,即今甘肅臨洮縣,唐在此置有臨洮軍。據嚴耕望所考,此道從臨洮軍渡洮水,西北行七十八裏至大夏川(今三岔河)北岸的大夏縣(今廣河縣)。又西北五十五裏至東穀,再行十五裏至漓水(今大夏河)北岸的河州治所抱罕縣。由河州北行三十五裏至鳳林山北的鳳林故縣,再北行約百裏至鳳林關,此關北臨黃河,其東為大夏河人黃河口,其西為炳靈寺石窟,關址約在今炳靈寺河南的閻王砭,石上有古人鑿刻“鳳林關”字跡。從鳳林關下鳳林津渡黃河(今為劉家峽水庫),越漫天嶺(今分水嶺),向西北約八十六裏至龍支縣(今甘肅永靖與青海民和兩縣間的古鄯邑)。再向西北八十裏至湟水峽道,即今老鴨峽,再向西五六十裏至鄯州治所湟水縣(今樂都),再西行一百二十裏到達鄯城。由河州到鄯州除了這一主道外,還有一條支道,就是從河州西南循漓水(大夏河)而上,八十裏至鳳林縣(今韓家集)北境,再折向西北一百裏至黃河左岸的鹽泉城(今青海循化縣),再向西北經白土嶺、白土故城(今循化地區)至鄯州,與主道彙合。

由蘭州至至鄯城的路線是從蘭州西循黃河南岸經廣武梁(湟水入河處之東)、赤岸橋(今大夏河至洮水口之間,黃河南岸),亦至鳳林關與前一道相合,至鄯州全程四百裏。

在今青海境內的唐蕃古道交通線上,鄯州與鄯城是兩處軍事與交通中心。前者鄯州開元二年(714)置隴右節度使於此,亦是臨洮軍駐地所在。作為隴右節度使駐地,節度使統轄甘青間鄯、秦、河、渭、蘭、臨、武、洮、岷、廓、疊、宕12州,還有臨洮、河源、白水、安人、振威、威戎、莫門、寧塞、積石、鎮西十軍,綏和、合川、平夷三守捉,管兵七萬五千人。作為交通中心,除向西通向鄯城的幹道之外,從鄯州向東北行,經浩蹇河(今大通河)可至涼州(今甘肅武威市);向西南行可至廓州(今隆化)。後者鄯城(今西寧市)為河源軍駐地,又是河湟一帶西出各處的交通樞紐,由此城向西北今大鬥拔穀(扁都口)可至甘州東南的刪丹(今山丹);向西循湟水河穀,沿青海湖北岸可至吐穀渾故都伏俟城,再向西北行可至且末而入西域,亦可越祁連山而至肅州、敦煌等地;向西南行可至吐穀渾都城樹墩城(察汗城),再南行可至吐蕃、印度。

唐蕃古道西段從鄯城出發,通往吐蕃的道路主要有兩條:一條是道宣於公元650年完成的《釋迦方誌》記載的唐經吐穀渾衙帳至吐蕃的道路,它反映了唐代初年唐蕃古道的走向。另一條是《新唐書?地理誌》記載的唐滅吐穀渾後經唐蕃分界嶺赤嶺(日月山)入吐蕃的道路。道宣的《釋迦方誌》中記述了唐朝初年往印度有三道,其中的東道即是唐初入吐蕃的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