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與南亞、印度的往來與交流(1 / 3)

不久,玄奘踏上了歸國的路程,他出今阿富汗之後,取道絲綢之路西域南道,越蔥嶺,經疏勒(今哈什)、於闐(今和田)、鄯善(今米蘭)、敦煌人河西走廊回到長安。玄奘在上表朝廷的表文中對他為尋求佛教真義,前往天竺求法,以補中原經義殘缺及疑誤,以及取經經過曾有全麵介紹:

常思訪學,無顧身命。遂以貞觀元年四月,冒越憲章,私往天竺。踐流沙之漫漫,陟雪嶺之巍巍,鐵門巉險之途,熱海波濤之路。始自長安神邑,終於王舍新城,中間所經五萬餘裏。雖風俗千別,艱危萬重,而憑恃天威,所至無梗。仍蒙厚禮,身不辛苦,心願獲從,遂得觀耆闍崛山,禮菩提之樹,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窮宇宙之靈奇,盡陰陽之化育,宣皇風之德澤,發殊俗之欽思,曆覽周遊一十七載。

玄奘西去取經,可謂滿載而歸,他帶回了佛教經、律、論各類經典657部,如來肉舍利150粒,金、銀、檀佛像7軀,回京之日受到了唐朝官民、僧俗民眾的熱烈歡迎。此後,玄奘在慈恩寺潛心主持佛經翻譯工作。他殫精竭慮,十多年如一日,從貞觀十九年(645)至龍朔三年(663)短短19年間,僅經玄奘翻譯的佛經就有75部,1331卷。據統計,在隋初(581)至唐貞元五年(789)的209年之間,內地總共翻譯佛經492部,2743卷。可見玄奘翻譯的佛教經典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在質量上也超邁前古,這在中國翻譯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盛況,將佛經翻譯事業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玄奘在翻譯佛經的同時,由他口授,弟子辨機記錄,共同完成《大唐西域記》一書,該書詳細記載了玄奘在取經途中親曆和聽說的138個西域國家或城邦的情況,詳細記錄了各地地理、交通、氣候、物產、民族、語言、曆史、宗教、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等各方麵的情況,對了解和研究古代中亞、南亞的曆史,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尤其是該書還成為重建印度古代曆史的最重要的資料,不僅眾多印度古代社會、曆史的著作主要依據《大唐西域記》保留的資料寫成,甚至印度著名的那爛陀寺遺址,也是根據《大唐西域記》記載的線索發掘和複原的。通過玄奘的西行取經及其佛事活動,印度遣使與唐往來,並由此將中印文化交流推向新的高度。

2.王玄策出使印度、尼泊爾

玄奘到印度中天竺(摩伽陀國)時,其國王屍羅逸多(即戒日王)介紹了唐朝的強大及太宗的雄才之後,促成屍羅逸多在貞觀十五年(641)遣使入唐,太宗命雲騎尉梁懷瓛持節撫慰,由此開始了唐派使者代表國家出使印度之舉,而在使者之中,王玄策無疑是最傑出的代表。

梁懷瓛首次出使印度後,屍羅逸多複遣使隨唐使入朝。於是,貞觀十七年(643)三月,太宗再命衛尉丞李義表為正使,融州黃水縣令王玄策為副使,率隨從22人,經唐蕃古道送天竺使節返國。同年十二月,抵達摩伽陀國,國王屍羅逸多率眾拜受唐太宗敕書。王玄策一行曆遊天竺各地,並於貞觀十九年(645)正月二十七日在著名的靈鷲山勒銘留念,同年二月十一日,又“奉敕”在摩訶菩提寺立碑。王玄策是一個虔誠的信教者,他所到之處拜謁佛教聖地,瞻仰佛祖遺跡,同時細心考察中天竺及周邊國家地理形勢、風土人情和中印交通情況。貞觀二十年(646),王玄策一行經婆羅國(今尼泊爾)返回長安。

不久,玄奘踏上了歸國的路程,他出今阿富汗之後,取道絲綢之路西域南道,越蔥嶺,經疏勒(今哈什)、於闐(今和田)、鄯善(今米蘭)、敦煌人河西走廊回到長安。玄奘在上表朝廷的表文中對他為尋求佛教真義,前往天竺求法,以補中原經義殘缺及疑誤,以及取經經過曾有全麵介紹:

常思訪學,無顧身命。遂以貞觀元年四月,冒越憲章,私往天竺。踐流沙之漫漫,陟雪嶺之巍巍,鐵門巉險之途,熱海波濤之路。始自長安神邑,終於王舍新城,中間所經五萬餘裏。雖風俗千別,艱危萬重,而憑恃天威,所至無梗。仍蒙厚禮,身不辛苦,心願獲從,遂得觀耆闍崛山,禮菩提之樹,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窮宇宙之靈奇,盡陰陽之化育,宣皇風之德澤,發殊俗之欽思,曆覽周遊一十七載。

玄奘西去取經,可謂滿載而歸,他帶回了佛教經、律、論各類經典657部,如來肉舍利150粒,金、銀、檀佛像7軀,回京之日受到了唐朝官民、僧俗民眾的熱烈歡迎。此後,玄奘在慈恩寺潛心主持佛經翻譯工作。他殫精竭慮,十多年如一日,從貞觀十九年(645)至龍朔三年(663)短短19年間,僅經玄奘翻譯的佛經就有75部,1331卷。據統計,在隋初(581)至唐貞元五年(789)的209年之間,內地總共翻譯佛經492部,2743卷。可見玄奘翻譯的佛教經典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在質量上也超邁前古,這在中國翻譯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盛況,將佛經翻譯事業推向一個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