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與波斯的往來與交流(2 / 2)

再次是波斯使者、商人居留中國。如前所述,波斯流亡政權國王卑路斯作為波斯都督府都督曾長期居留唐室,後死於京城。其後,還有國王長期居留內地。隨著人員往來日益增多,在長期的經濟、文化交往過程中,有大批波斯人進入中國,既有從陸上絲綢之路前來中國長安、洛陽等地的使者、商人,也有從海路來到東南沿海各港口的波斯商人,而且都數量都不少。有的人長期居留中國從事商貿活動,有的就定居下來,如唐末五代時的李珣家族就是一個典型代表。李珣屬於唐代入華的波斯人後裔,即在中國出生的所謂“土生波斯”。在黃巢起義攻陷關中後,李珣的父祖在廣明元年(880)隨唐僖宗人蜀,授率府率。率府率是東宮侍衛之官氣則他的祖先已是可以接近皇帝的宮廷侍從。李珣家族可能是一個以經營“香藥”貿易的家庭,故李瑰弟弟李琺以專門從事香藥買賣為務。因此之故,李珣受家族影響而精通醫學,他本人寫過一本名為《海藥本草》的藥物學著作,專述唐朝的外來藥物。而李珣在曆史上主要是以文學修養和詩詞成就為人所知,他創作的《瓊瑤集》,是已知最早的詞人專集,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瓊瑤集》原書已佚,但在《花間集》和《尊前集》這兩部著作中,共收錄了其詞作54首。由於李珣漢文化修養極高,遂以賓貢及第,成為少數取得進士資格的胡人之一。李珣的妹妹李舜弦也是一位才情出眾的女詩人,曾是蜀後主王衍宮中的昭儀,她創作的詩歌留傳下來的有《隨駕遊青城》、《蜀宮應製》、《釣魚不得》等頗受時人稱讚。

2.波斯錦技術的傳入

薩珊波斯時期,波斯人也掌握了製造絲綢的技術,在其織物中以波斯錦最為著名。波斯錦進入中國的最早記載是梁朝普通元年(520),此後文獻上屢有載錄。波斯錦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織造技術上采用斜紋組織和緯線起花,如在新疆阿斯塔那墓群出土了不少的唐前期製品,其在阿斯塔那隋代墓地中出土的織錦開始出現波斯錦的織法,這種織法是采用斜紋的重組織,瑋線起花,夾經常用雙線,而漢錦的底地是平織物,經線起花,夾緯是單線的。在紋飾上,波斯錦是用聯珠圓圈分隔成各個花紋單元,而漢錦中則是卷雲和各種鳥獸橫貫全幅前後連續的布局法。

二是其花紋圖案獨具風格,一般認為最為典型的是聯珠動物紋。阿斯塔那墓群出土的織品中,薩珊式圖案更被廣泛釆用,野豬紋、薩珊式立鳥紋錦都是波斯紋樣。圖案中的動物主體有獅、象、鴨、鷹、天馬、羚羊、駱駝和野豬等。與此同時,聯珠紋的樣式傳人中國後,也在中國化的過程中悄悄改變。在阿斯塔那墓葬出土的聯珠對龍紋綾上,唐人已把聯珠圈原來的單層改為雙層。聯珠圈的構圖方式也以對稱紋樣為主,這大都是中國內地的產品。可見,從中國輸出的織錦技術,在波斯得到改進和創新,其技術又傳入中國,影響了中國織錦技術的改進和進步。所以,薩珊波斯風格的聯珠紋飾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生動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