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對絲路的拓展(1 / 3)

成吉思汗的直屬領地,即後來忽必烈建立的元朝與四大汗國共同構成強大一時的蒙古帝國。元朝為宗主國,四大汗國是帝國分封的藩屬,尊元朝皇帝為大漢,以中國為中心。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各汗國與元朝之間由於權力、利益等原因,加之距離遙遠和經濟上的各自分立而漸致疏遠,最後各自走上了獨立的道路。

2.蒙元歐亞驛站體係的形成

隨著蒙元帝國的形成,宋、遼、金、西夏等多國並立、絲路阻隔的局麵已不複存在,維係龐大帝國中央與各汗國之間的交通和驛站也隨之建立起來。蒙古帝國的三次西征,既有政治需要,也有經濟目的,故其擴張路線也是大致沿著此前中西交通亦即絲綢之路故道而伸展的。由於此前的南北分立和東西阻隔,宋代以來絲綢之路交通線如前所述發生了巨大變化,例如,宋遼時期,北方的遼就與大食間通商、通使,並有和親關係,雙方往來大致從遼寧、河北、山西、內蒙古到寧夏,再西經河西走廊,經敦煌可至且末、和田等地,這條道路在元代得到進一步發展並成為中西交通貿易的主幹道,馬可·波羅前往中國並到達大都,耶律楚材西行,走的都是這一路線,人稱“漠南路”。

元代中西交通貿易的顯著發展是“漠北路”交通的興盛。元王朝興起於蒙古高原,其政權興起之初,以哈剌和林(今蒙古境內)為都城。在成吉思汗、窩闊台、貴由、蒙哥為大汗時期,從萊茵河畔的維也納,到黃河邊的汴梁,從北方寒冷的俄羅斯草原(俄羅斯幹草原),到炎熱的阿拉伯半島,大半個歐亞大陸都籠罩在這座城市的權力和威勢之下。羅馬的傳教士、波斯商隊、高麗王國的進貢者等都在這裏彙集;佛殿、清真寺和基督教堂等各種宗教和文化都在這裏融合;大汗的詔令從這裏發出,送達歐亞各地的蒙古大軍;他們從中東歐、西亞、中亞、南亞諸國搶掠的奇珍異寶彙集於此,一時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城市。與之相應由哈剌和林通往各地的交通建立起來,如通往大都的商道是沿克魯倫河、魚兒泊(今遼寧克什克騰旗達裏諾兒)、上都(今內蒙古昭乃門蘇木)至大都的孛老道。通向北部的道路從上都向北到達巴爾忽(貝加爾湖至唐努烏梁海一帶)。通向西北的西伯利亞的道路可至葉尼塞河流域的吉裏吉斯諸部、欽察、俄羅斯等地,其中,位於葉尼塞河中遊的謙州是重要中轉站和連接南西伯利亞的幹道,也被稱為謙州路。通往西方的路線有兩條,一是由和林過杭愛山及阿爾泰山以北,再南下阿裏馬城(今新疆霍城縣境)’長春真人西行即經此路。二是由和林出雲中,經寧夏入河西走廊西去,此道與此後的“納鄰道”大致相同。由和林通往四方的道路,大大提升了蒙古高原地區通往歐亞各地的交通,如卡拉塞在《未經勘察的蒙古》一書中,對前述謙州路曾有如下描述:

成吉思汗的直屬領地,即後來忽必烈建立的元朝與四大汗國共同構成強大一時的蒙古帝國。元朝為宗主國,四大汗國是帝國分封的藩屬,尊元朝皇帝為大漢,以中國為中心。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各汗國與元朝之間由於權力、利益等原因,加之距離遙遠和經濟上的各自分立而漸致疏遠,最後各自走上了獨立的道路。

2.蒙元歐亞驛站體係的形成

隨著蒙元帝國的形成,宋、遼、金、西夏等多國並立、絲路阻隔的局麵已不複存在,維係龐大帝國中央與各汗國之間的交通和驛站也隨之建立起來。蒙古帝國的三次西征,既有政治需要,也有經濟目的,故其擴張路線也是大致沿著此前中西交通亦即絲綢之路故道而伸展的。由於此前的南北分立和東西阻隔,宋代以來絲綢之路交通線如前所述發生了巨大變化,例如,宋遼時期,北方的遼就與大食間通商、通使,並有和親關係,雙方往來大致從遼寧、河北、山西、內蒙古到寧夏,再西經河西走廊,經敦煌可至且末、和田等地,這條道路在元代得到進一步發展並成為中西交通貿易的主幹道,馬可·波羅前往中國並到達大都,耶律楚材西行,走的都是這一路線,人稱“漠南路”。

元代中西交通貿易的顯著發展是“漠北路”交通的興盛。元王朝興起於蒙古高原,其政權興起之初,以哈剌和林(今蒙古境內)為都城。在成吉思汗、窩闊台、貴由、蒙哥為大汗時期,從萊茵河畔的維也納,到黃河邊的汴梁,從北方寒冷的俄羅斯草原(俄羅斯幹草原),到炎熱的阿拉伯半島,大半個歐亞大陸都籠罩在這座城市的權力和威勢之下。羅馬的傳教士、波斯商隊、高麗王國的進貢者等都在這裏彙集;佛殿、清真寺和基督教堂等各種宗教和文化都在這裏融合;大汗的詔令從這裏發出,送達歐亞各地的蒙古大軍;他們從中東歐、西亞、中亞、南亞諸國搶掠的奇珍異寶彙集於此,一時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城市。與之相應由哈剌和林通往各地的交通建立起來,如通往大都的商道是沿克魯倫河、魚兒泊(今遼寧克什克騰旗達裏諾兒)、上都(今內蒙古昭乃門蘇木)至大都的孛老道。通向北部的道路從上都向北到達巴爾忽(貝加爾湖至唐努烏梁海一帶)。通向西北的西伯利亞的道路可至葉尼塞河流域的吉裏吉斯諸部、欽察、俄羅斯等地,其中,位於葉尼塞河中遊的謙州是重要中轉站和連接南西伯利亞的幹道,也被稱為謙州路。通往西方的路線有兩條,一是由和林過杭愛山及阿爾泰山以北,再南下阿裏馬城(今新疆霍城縣境)’長春真人西行即經此路。二是由和林出雲中,經寧夏入河西走廊西去,此道與此後的“納鄰道”大致相同。由和林通往四方的道路,大大提升了蒙古高原地區通往歐亞各地的交通,如卡拉塞在《未經勘察的蒙古》一書中,對前述謙州路曾有如下描述:

在查庫爾河穀和克木池克河之間,有一條建築得很好的古路,寬六碼,高出周圍草原的平地之上,路兩邊都有壕溝。路麵和英國的公路一樣平,也像英國的碎石築的公路一樣好。……這裏所說的兩個地點之間道路筆直,相距約五十英裏。……從它的現狀我們所能推測的是這個地區必定曾一度非常重要,有更多的商旅習慣於使用這條大道,在蒙古和西伯利亞之間,存在一種更大的交通量,古道的大部分能適用於車輛運輸。

可見,在蒙古帝國早期,哈剌和林成為當時歐亞間最重要的城市,也由此使蒙古高原通向歐亞各地的交通得到新的發展。曆史上的草原絲綢之路從未像這時那樣興盛和繁榮。

隨著西征的擴展,蒙元帝國對各地道路的修築高度重視。《長春真人遊記》卷上曾對阿爾泰山至天山賽裏木湖一段道路的修築情況有詳細記載:

秋日,抵金山(阿爾泰山)東北。少駐,複南行。其山高大,深穀長圾,車不可行。三太子(窩闊台)出軍,始辟其路。……西南行約二十裏,忽有大池,方圓二百裏,雪峰環之,倒映池中,師名之曰天池(賽裏木湖)。沿池正南下,右峰巒峭拔,鬆樺陰森,高逾百尺,自巔及麓,何啻萬株。眾流入峽,奔騰洶湧,曲折彎環,可六七十裏。二太子(察合台)扈從西征,始#石理道,刊木為四十八橋,橋可並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