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木兒帝國驛傳道路體係的完善和發展,既使絲路商道暢通,也大大方便和促進了歐亞間的經貿文化往來與交流。
明與帖木兒帝國及其中亞的交往,隨著帝國的解體和分裂,逐漸疏遠。在沙哈魯之後,帖木兒帝國分裂為撤馬爾罕和赫拉特兩大部分,撒馬爾罕與明王朝關係較為密切,在景泰、天順、嘉靖年間,撒馬爾罕官方都有使者來華,明朝也派使者出使。赫拉特在天順年間之後,與中國的官方往來基本停止。
3.明朝與天山南北地區的貿易往來
天山南北狹義的西域即今天的新疆地區,原為蒙元時察合台及其後裔統治的區域,主要為蒙、維等少數民族聚居區。隨著元朝的滅亡,這一地區分裂為大大小小的割據政權,“地大者稱國,小者止稱地麵”。這些政權主要有別失八裏、哈密、吐魯番、柳城、火州、於闐等。其中,勢力最大者是別失八裏,其統治中心原在天山以北的吉木薩爾一帶,元曾在此設行尚書省、宣慰司和都元帥府。疆域“南接於闐,北連瓦剌,西抵撒馬爾罕,東抵火州,東南距嘉略關三千七百裏”。該國北有瓦剌,西有撒馬爾罕,時常受到兩國威逼,故與內地聯係緊密。後將統治中心移往亦力把裏(今新疆霍城一帶)。從明初開始,就與內地開始了比較密切的往來和經貿關係。
哈密是內地與西域聯係的咽喉和位置最接近河西的地方,在中西交通和絲路貿易中地位非常重要。明王朝所設“關西七衛”中,最靠西的一衛即是哈密衛,這對明朝經營西域至關重要。吐魯番為車師國故地,明時也是一個西域大國,與明王朝關係密切,也有爭奪。柳城與火州是兩個小政權,“柳城,一名魯陳,又名柳陳城,即後漢柳中地,西域長史所治。唐置柳中縣。西去火州七十裏,東去哈密千裏”。火州與柳城相近,“火州,又名哈剌,在柳城西七十裏,土魯番東三十裏,即漢車師前王地。隋時為高昌國。唐太宗滅高昌,以其地為西州。宋時回鴉居之,嚐入貢。元名火州,與安定、曲先諸衛統號畏兀兒,置達魯花赤監治之”。這兩國又雜吐豁附近,後為吐魯番所並。“柳城密爾火州、土魯番,凡天朝遣使及其酋長人貢,多與之偕。後土魯番強,二國並為所滅”氣天山以南主要是於闐國。史稱:“大略蔥嶺以南,撒馬兒罕最大;以北,於闐最大。元末時,其主暗弱,鄰國交侵。人民僅萬計,悉避居山穀,生理蕭條。永樂中,西域憚天子威靈,鹹修職貢,不敢擅相攻,於闐始獲休息。漸行賈諸蕃,複致富庶。桑麻黍禾,宛然中土。其國東有白玉河,西有綠玉河,又西有黑玉河,源皆出昆侖山。土人夜視月光盛處,入水采之,必得美玉。其鄰國亦多竊取來獻。迄萬曆朝,於闐亦間入貢。”。
西域天山南北地區從漢代以來,就一直與內地保持著密切交往和經濟文化交流關係,雖然由於各時代北方草原民族政權南下而受到影響,但整體而言,隨著時代發展,這種關係也成為一種曆史傳統和文化認同。因此,在明代時,瓦剌、帖木兒等政權對天山南北諸政權時有威逼侵擾,進而引起一些波動,但是,畢竟雙方間的往來遠較中亞諸國密切。而且,在明清以來,其與內地的貿易實際上已是區域間的經濟活動。有關諸國與明王朝之間的經貿往來和文化交流,在《明史?西域傳》、《明實錄》等文獻中,都有大量翔實記載,茲不贅述。雙方的貿易有傳統的貢賜貿易,也曾在一些地方設立互市貿易,還有民間的私商貿易。
當然,雙方的交往和貿易也隨著政治關係的變化時有起落。例如,西域諸國中的哈密,地居中原經營西域的咽喉,明在此設立哈密衛,事關對整個西域的經營。嘉靖年間,吐魯番在與明王朝的爭奪中占據優勢,明失去哈密後,隻好退居嘉略關,實行劃關而治,這之後明與西域間的聯係明顯下降。同時,明王朝與西域各國的往來或使者,也常常被扣,產生摩擦。明洪武三十年(1397),朱元璋曾對別失八裏遣使攜詔書曉以利害,要求放行前一年派出的使者寬徹:“朕即位以來,西方諸商來我中國互市者,邊將未嚐阻絕。朕複敕吏民善遇之,由是商人獲利,疆場無擾,是我中華大有惠於爾國也。前遣寬徹等往爾諸國通好,何故至今不返?吾於諸國,未嚐拘留一人,而爾顧拘留吾使,豈理也哉。……後諸人言有父母妻子’吾念其至情,悉縱遣之。今複使使諭爾,俾知朝廷恩意,毋梗塞道路,致啟兵端。
《書》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惠不惠,懋不懋。’爾其惠且懋哉。徹乃得還。”盡管如此,整體而言,相較於中亞地區,這一地區諸國與內地關係和經貿往來,在數量、規模、深度和重要性上而言,更為密切和重要。
此外,明與西藏地區還有甚為可觀的茶馬互市貿易。明王朝與蒙古間的綃馬貿易,與西域的貢賜貿易,與藏區的茶馬貿易,共同構成了中國當時與周邊各民族之間的區域貿易。它已非傳統的中西之間的國際性的絲綢之路貿易。
4.新航路的開辭與歐亞交通
明王朝時期是世界曆史發展的重要轉型期,一方麵,意大利文藝複興成為歐洲近代化的先聲;另一方麵,隨著航海技術的進步,新航路的開辟、新大陸的發現,荷蘭、西班牙、葡萄牙、英國等殖民強國的先後崛起,世界貿易的中心由傳統的地中海開始向大西洋轉移,海上交通貿易地位越來越為重要,陸上交通貿易地位開始下降,世界曆史進入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此時的中國,明王朝也是國力強盛的大帝國,在其建立之初,即新航路發現前的近百年之前,也曾出現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但是,也就在明清之際,東西方的發展卻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中國仍然在封建專製統治的傳統道路上繼續著最後的輝煌,而西方強國則走上資本主義並邁向海外擴張殖民道路。與此相聯係,東西方傳統的絲綢之路陸路交通與貿易,也就必然進入衰落之途,代之而起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勃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