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交流及溝通專題 幼兒反抗期問題(1 / 3)

兒童交流及溝通專題 幼兒反抗期問題

小王“升級”做爸爸才兩年,最近發現女兒不如以前聽話,而且常常喜歡自作主張,強頭倔腦。那天參加中學同學會,閑聊中說到各自的孩子。在座的同學中,剛好有一位在寧波市心理谘詢治療中心工作。她說,小王啊,你女兒目前正處於“第一反抗期”,你可不能掉以輕心。小王一驚,連忙請教那女同學——到底什麼是“第一反抗期”呢?

女同學讓小王詳細說說,他女兒有哪些同以前不一樣的行為。小王說:“最近天氣不是熱了嗎,她媽媽叫孩子把厚棉襖脫下來,換一件薄大衣,可她就是不肯脫,還哇哇大哭,像是偏偏與她媽媽作對似的。還有,家裏來了客人,以前不用我們招呼,她就會熱情地去搬椅子,請客人坐。可現在,我讓她招呼客人,她卻一轉身就走,不理不睬,表現得很沒有禮貌,讓我和她媽挺沒麵子的。平時無論買書買玩具,總要依她的意思,有時候我們不同意,可總也說服不了她。她很倔強、很固執,一點不像我和她媽。有時候,氣得我真想一個巴掌打過去。”

“這就是典型的‘第一反抗期’表現,”女同學笑著說,“2-3歲以後,幼兒的獨立性和自我意識有了明顯的增強,他們力圖擺脫成人的幫助,自己獨立地做事情,本來溫順聽話的孩子,一到這個時期就會變得調皮、不聽話。這時候的孩子常常固執地堅持自己的主張,的確有些不好管。年輕的父母就會生氣,甚至可能打他一頓。但是,從孩子生理和心理發展的角度看,這種‘反抗期’的表現是正常的。隨著幼兒活動能力的增強,知識的不斷豐富,孩子心理變化急劇,特別是孩子的需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成人往往還是用老眼光去看待孩子、要求孩子,因而引起孩子的種種反抗行為。但是,從另一個方麵看,如果孩子的個性得不到發展,反倒會影響他今後的成長。所以,經曆‘第一反抗期’是孩子正常發育的必然階段。”女同學告訴小王,不可掉以輕心,但也不必緊張。

問題2 孩子處於“第一反抗期”,家長怎麼辦?

1.教育是關鍵。在這段時期裏,父母要放棄那種不分青紅皂白打一頓的強硬態度。應該看到,孩子的“反抗”行為正是促進他們能力發展的心理動力,成人應及時抓住這一時機對孩子的某些行為給予適當的鼓勵,以促進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

2.家長要助孩子發展一臂之力。對孩子的反抗行為既不能一味地滿足,也不能過多地限製。一味地滿足,容易造成孩子任性和執拗;過多地限製,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從而變得順從和依賴,缺乏自立能力。

3.冷處理。一旦孩子出現逆反心理,家長不要急躁,不要以任性對任性。正確的做法是“冷處理”,對孩子的哭、任性、要挾不予理睬,等他安靜下來再教育誘導。

4.父母在了解孩子的“反抗期”特點以後,重要的是注意因勢利導,從旁協助,給予正確合理的教育。比如:孩子喜歡獨立行走,你就不要硬去攙扶他,可以在旁注意保護;孩子要自己穿衣,就讓他自己動手,而你在旁加以指導;當孩子要自己吃飯,不要大人喂時,你應該表示支持,積極引導,不要因為怕孩子弄髒衣服、吃不好而硬性阻止,在保證安全、衛生的前提下,拿一個湯匙在旁邊耐心協助。這樣,既滿足了孩子的要求,又鍛煉了孩子獨立進食的能力,促進孩子心理健康發展,幫助孩子順利度過人生中的“第一反抗期”。

5.及時發現閃光點。逆反心理在思維形式上與求異思維有某些相似之處,其中包含某些獨立思考的傾向。爸爸媽媽可從孩子的言行中發現閃光點,作為因材施教的依據,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好奇好問、愛動腦筋等良好品質和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