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尾收筆再一次濃墨飽吸。“在這個村莊即將離開視野的一刹那,我回望了,仿佛回望著故鄉。”寥寥數字,留下無限深情和惆悵,“仿佛故鄉”寓意深遠。在工業發達的當下,農村日益城鎮化,農耕漸少,村莊成片消失,社會格局的打亂使得飄浮的焦慮寫在許多人臉上。因中國人講究葉落歸根,歸根複命,這是一種情結。但事實上誰也回不到過去。在離故鄉千裏之遙的陌生村莊,他意外看到故鄉的影子,看似巧合,其實是情深所致。在“反把他鄉認故鄉”的情懷背後,能看到作家執著的探尋,主題“倒不了的老屋”即有這種暗示吧。從個人家園的憂患輻射到天地之間的探尋,一種“普天之下,莫非故土”的大氣象顯示出來,它和前麵“四海之內,皆兄弟姐妹”相呼應,通篇煥發出一種讓人仰視的氣度!
這種上升到哲學意味的思考在另一篇遊記散文《陽光照徹》裏進一步展露。這篇散文同普通遊記不同,它多角度體現出作家在地理、曆史、物理、宗教和文學、哲學方麵的學養。高明寺的地理位置很奇特,它不像其他名刹大寺築在高山之巔,而是迂回往下,立於山腰,使得“日月二曜,常照臨於其下,聚而不散” 並由此得名。“試想,在許多名刹爭先恐後往山巔攀爬時,高明寺卻一步一步往下走,往下隱,那需要內心一種怎麼的矜持與虛懷呢?”《道德經》裏說: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善處勢下可得眾緣,善處身後可得真心,這是古老樸素的哲學觀。順循自然,處下不爭,故人與自然能和諧共存,繁衍不息。高明寺參透了古代先賢的思想,而作家則洞察了高明寺的特點。
文中還提到康有為在垂暮之年曾來高明寺求佛,回去後不久病死。他來高明寺求什麼?恐怕連他自己也說不清楚,當時政局混亂,他的腦子裏塞滿了各種各樣的想法。就像一隻茶杯已經注滿水,再往裏倒多少也是徒勞的。“在高明寺,當內心淡然而安謐時,陽光一定會照徹。”此句堪稱全文之魂!正如禪宗裏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壓卷作《在茅鑊》也是遊記,本來安排遊賞的是四明山杖錫的櫻花,結果作者並沒有被櫻花吸引,反而被茅鑊的千年古樹群所震懾並發出驚歎。花再美麗,禁不住風吹雨淋,一夜風過落英狼藉。而古樹紮根在大地,汲取天地日月之精華,有著不屈不撓的力量,所以可以活上千年。即使貴為萬物之靈長的人,在古樹麵前也是渺如草芥,微如浮塵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謂萬物歸宗。《陽光照徹》和《在茅鑊》都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自然萬象,對宇宙蒼穹的敬畏。它們被安排在這本散文集的壓軸處,我想是有深意的吧。這本文集裏的完美收梢,也許就是另一本文集的嶄新開端。陽光照徹,明亮腳下旅程;古樹長青,蘊涵無限生機,那是多麼溫暖人心的安詳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