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我思故我在 “孝悌”回歸說(1 / 1)

第四輯我思故我在 “孝悌”回歸說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仁愛孝悌”是傳統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論語》雲:“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可見儒家的“仁”是以“孝悌”為核心的。孝悌的基本內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孝悌之德在古代社會道德倫理中具有崇高地位,並得到普遍奉行,這是有原因的。中國文化有個物質基礎,其主導方麵和支配力量是在自然經濟軌道上的農業。這種文化依賴的社會政治結構,以家為基本單元,然後有家族,有宗族,有國家,家和國是同構的。家穩則國安,要家穩則要人和,要人和則要“入則孝,出則悌”。

孝悌的推廣就是以誠待人,推己及人。即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並借此形成“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觀念、“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寬廣情懷、“長幼有序”“尊老愛幼”的社會風尚。甚至可以說中國社會有穩定結構,中國文化曆盡劫難仍然獨存,同“孝悌”觀念深入中國人的血脈是分不開的。

但在“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的浪潮中,“孝悌”觀也被視為封建糟粕而蕩滌殆盡。隨後的政治思想教育也完全取代了傳統美德教育。直至現在,學校教育很少出現“孝悌”字樣,多數學生已經到了不知“孝悌”為何物的地步了。從實際來看,重提“孝悌”已非常緊迫。

目前教育對象的主體已是獨生子女,兄弟姐妹的概念已經模糊不清,謙讓、互愛等在過去習以為常的家庭禮儀,現已不見。現代教育奉行“民主自由”、“個性獨立”,於是僅存的“長幼有序”的觀念在學生心中也逐漸淡化。父母尚能恪守父母之德,但子女已沒有多少回應,血濃於水的親情尚且變淡,又如何叫學生去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呢?再加上學校德育教育的政治說教化和本末倒置化(如幼兒園講愛國,到大學講愛衛生即是),學生既沒很好地樹立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思想,又未養成基本的社會公德。於是信仰危機產生了,人文教養缺失了,人也成了隻會考試解題而靈魂蒼白的“空心人”。種種事實表明,現在的學生處在道德的“斷裂層”:傳統之鏈早已砍斷,現代文明的規範尚未具備,所以學生又是道德沙漠的“孤獨者”。

其實,任何一種文化都在承傳和創新的相互作用下發展,身在其中的人,也不能拒絕傳統的浸潤。看來,“五四運動”拋棄的、“文革”期間打翻在地的、被主流意識形態冷落的“孝悌”之德應該重新回到中國人的心靈中來,回到學校的講堂中去。旁觀一下共屬東亞文化圈的日本、香港、新加坡的學校教育,我們能否拍胸脯保證我們的德育教育要比他們好?現代文明高度發達,科技手段深入生活的每一層麵,但他們很好地繼承了“孝悌”之德,在某種程度上說,他們的道德教育正因為弘揚“孝悌”之德,而沒有太多的政治理念,所以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麵比我們做得更好。

新儒學主義認為,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儒家可以拯救21世紀沉淪的人心;據說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發表宣言,認為人類要走出困境,必須到兩千年前的孔夫子那裏找“藥方”。在各種文化交流激蕩,價值觀念日趨多元的世界潮流中,中國人,決不能丟掉傳統文化,中國教育決不能丟掉傳統美德,“孝悌”之德應該回歸。當然“回歸”的含義也包括改造和創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正是中國文化發展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