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輯學記與觀感 真實是課題的靈魂
——《高中語文合作學習的行動研究》書評
蒙課題組的高看,一年前,我和幾位教授去做該課題的鑒定,對這個課題有了詳盡的了解;此前,因為語文教研員的角色,我對這個課題就已經有所了解。對於合作學習,我確實沒有做過專門研究。今天,借著勵芒偉校長的重托,我又完整地學習了一遍書稿,有幾點感慨。
因為工作關係,我見識了較多的課題研究,自己也做了一些所謂的課題研究。但隨著接觸的深入,我對中小學課題研究的評價漸漸地謹慎起來。我以為整個教育研究的大環境不好,搞課題是為了拿“學術分”增加經濟收入,為了評職稱,為了學校等級評估,為了學校進入科研幾百強,而不是為了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一開始的方向就錯了,課題研究很大程度上已經淪為起裝飾作用的“塑料花”。
很多時候,我們知道這樣做是有違於學術研究規範的。但是環境如一個巨大的漩渦,我們身在其中,不由自主。有太多的不利因素幹擾我們客觀的態度和真實的工作,於是我們自覺不自覺地誇大效果、以偏概全,無中生有、生拉硬扯,以偶然代替必然、以假設代替實證,隻見成效不見缺陷、隻有成功沒有失敗、隻有試驗沒有推廣……
在這樣一個總體上不景氣的“課題研究”環境中,尚有一些秉持著客觀、真實和謹慎的態度的人,仍然老老實實地做著認準的那件事,這便是由勵芒偉領銜的《高中語文合作學習的行動研究》的課題組成員們。
我心底裏對那些實事求是腳踏實地做事的人們總是肅然起敬的。作為學校領導確實是很忙的,但勵芒偉是作為一個老師參與到該課題研究中去的,他不但組織該課題,而且身體力行,提供了很多的課例。課題組人員不多,但每一個人都盡心盡力地自始至終地參與課題試驗,拿出了令人信服的課例和資料。課題研究和教學研究結合起來,用研究的態度和方法去探索教學方式的改革,而不是在教學之外搞課題研究,這樣一開始就保證了課題研究有一個真實的過程。課題有一個真實的研究過程這本來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在目前這樣的環境下,已經屬於難能可貴。
合作學習對於中國學生來說,是難的;對於語文學習來說,也是難的。一個老師,一本教材,一張講台,五十幾個學生,班級授課製從體製上製約了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學生到學校來是接受老師的教誨的,因此學生向來習慣於聽老師講,教和學的傳統也影響了合作學習的可能性;語文學科更多地和個人的生活經驗相聯係,更多地同個人的人生感悟相關聯,更需要沉思、內省,合作學習要突破學科本身的局限性。這些,都增加了該課題的難度。但是該課題組從課程價值的高度上,認識到合作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合作不僅僅是培養學習的能力,不僅僅鍛煉社會化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態度、情感、價值觀的提升,就這一點說,該課題組是有知難而進的勇氣和取法乎上的目標的。
當然,我們仍然在做基礎教育的課題實驗,實事求是是該課題研究最大的特點。課題研究既要有高遠的目標,又不能忘記基礎。課題組是以課文學習為主要對象,充分考慮到“學業成績”與學生的“配合意願”,使學生在認知、情感和技能上實現均衡發展。課題研究能夠解決一些問題,但是並不能“包醫百病”。譬如說實驗次數和時間的不夠,譬如限於行為的可觀察性,實驗對象的不廣泛,這些都使該實驗普及性和理論性受到限製。而這些都是課題組成員自己開誠布公的。在允許的範圍內,課題組盡量從不同課型中試驗合作學習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在外國現代主義小說教學、中國古典白話小說、散文教學、文言文教學、隨筆教學、戲劇教學、語文綜合性活動、語文研究性學習等領域都有過實驗。尤其是實驗過程中大量的調查問卷和實驗後的測試卷,都為實驗的客觀性和真實性作了保證。真實是課題研究的靈魂,實事求是是保證課題研究真實的前提,這一點,關乎學術研究的態度,也關乎學術研究的道德。
課題研究不是專家的專利,也不是重點學校的專利,隻要是有心人,隻要能夠腳踏實地,每一個研究者都可以在提升學生的同時也提高自己。課題組成員在長達幾年的時間裏,不斷有研究的成果發表。為者常成,行者常至,這也是該課題組成員給我們的啟示。
借用這個機會,算是談點感想,與同道中人交流。
2007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