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輯學記與觀感 語文教改大廈的一塊基石
——評《中學生語文水平測試標準研究》
早在幾年前,我得到一個信息,說是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張先亮教授牽頭在搞中學生語文水平測試研究,該研究被列為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當時有子課題在招標,友人問我是否有意向參加,我知難而退。今天,當一本內容厚實、外表素雅的《中學生語文水平測試標準研究》放在我的案前時,我不禁有些感動了。
我們都知道,科舉肇始,就在測試考生的語文水平,但至今我們尚未拿出科學的公認的測試手段和測試標準。據說傳統測試以一篇文章定高下,失之以偏概全,而現代考試以分數論優劣,也不免圓鑿方枘。煌煌萬言是語文水平,“一字之師”也是語文水平,何者高?何者低?語文的“八字憲法”(字詞句篇語修邏文)是水平,“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也是水平,如何測?如何量?理科課程是“線性”的,故可邏輯測量;語文水平呈“渾圓”狀態(它甚至是跨學科的、與人生相始終的),很難“數據化”。這也是我當初知難而退的原因。就是到目前為止,在對中學生語文水平的描述和測定方麵,我們依然缺乏“實驗室”式的實證研究,也鮮有大麵積成熟的區域性試驗。就算權威的高考試卷,也隻是“權宜之計”。但是,作為母語教學,作為培養語文能力、積澱人文底子的課程,我們必須有一種標準、一種手段、一種導向,對課程的質量做一個客觀的描述。所有的困難就在這裏,該課題組的勇氣也就在這裏。切中肯綮,知難而進,曆時五年,苦心經營,二十餘萬言成果赫然在目,如此“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實在令人感歎。
披閱全書,有幾點印象,頗為深刻。
一是方法。研究方法是否規範,決定著結果(標準)是否有效度、信度。從目前所能利用的條件出發,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該實驗從四個緯度進行試驗,一是文獻研究(在理論上仔細評述了有代表性的相關文獻,並提出自己的論點,作為實證分析的理論框架),一是調查研究(用試卷測試和樣本調查取得統計數據來支持課題假設),一是曆時研究(結合曆史考察,對中學生語文能力進行了較為科學的層級區分),一是樣本試驗(選取了浙江省五所一級重點中學、六所普通中學展開教學測量試驗,以進一步探索和驗證語文能力層級和測量標準)。以上這些研究緯度和方法的確立,保證了該課題成果的質量。
二是觀點,或者說是實驗假說。語文能力由哪些因素構成?其水平如何測定?古往今來,眾說紛紜,成果迭出。該研究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它提出語文能力的“一線”(基礎知識)、“四麵”(聽說讀寫)、“五能”(認知能力、情意能力、動作技能、自學能力、創新能力)和“百技”(即具體的語文學習技巧和藝術),總結出聽說讀寫各項能力的具體目標(認知目標、動作技能目標、情意目標)與能力層級(基礎層級、發展層級、創新層級),並據此製訂出各項水平的測試標準。雖然說這種假設也是一家之言,但做得如此細致、全麵,對於我們如何科學地測量學生的語文水平是有借鑒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