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龍山區域的曆史沿革(1 / 3)

第一章 龍山區域的曆史沿革

以境內伏龍山得名。從靈緒鄉設立已有千餘年曆史,龍山所建城至今600多年。最早出現“龍山鎮”名稱是在宣統三年(1911)東緒鄉三都二圖。作為鄉鎮名稱最早出現在1935年。1930年設區,稱三區。1936年建立龍山區署,轄31個鄉鎮。以澥浦嶺為界,山之南為山南,山之北為山北,也稱龍北。

1941年4月鎮海淪陷,國民黨鎮海縣政府於1941年6月在龍山建立江北辦事處,同年12月解體,1942年5月重建江北辦事處,6月江北辦事處內秘密建立中共黨支部,其副主任、龍山區長、指導員均係共產黨員,實際行使著抗日民主政府的職責。1945年10月,浙東縱隊北撤,區政府也就停止活動,留下少數人堅持鬥爭。

1946年8月,龍山區鄉鎮合並。至解放初,龍北部分調整為龍山鎮(原龍城鎮、龍山鎮、雁門鄉)、窖湖鄉(原田央鄉、甸山鄉)、靈緒鄉(範市鎮、靈湖鄉)。1949年5月,龍山解放。1954年10月,龍山區北部劃歸慈溪縣管轄,此後幾經並分、分並。2008年7月,並為龍山鎮。2011年8月建立慈東濱海區,管轄龍山鎮。

據光緒《鎮海縣誌》載:伏龍山,“一名箬山,其山跨東海西海之門,宛若龍頭龍尾之形,又若龍赴海之狀,因名伏龍山”。龍山區,位於慈溪市最東部,東與鎮海區交界,西與掌起相連(以淞浦河為界),南與江北區接壤,北臨杭州灣,轄區呈三角形。原屬鎮海縣。

後梁開平三年(909),設望海縣,次年改定海縣。建縣伊始,下轄清泉(縣城、莊市)、靈緒(龍山)、崇邱(長石)、金塘(金塘島)四鄉。

宋時,屬定海縣靈緒鄉,包括伏龍村、筋竹村、東墟埠村。

元時,屬定海縣靈緒鄉,三都、四都、五都。

明時,屬定海縣靈緒鄉,三都、四都、五都,轄伏龍村、梅林村、湖上村、筋竹村、東墟埠村、上莊村、下莊村。洪武二十年(1387)築龍山所城,龍山所隸觀海衛。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定海縣改名鎮海縣。劃入部分屬鎮海縣靈緒鄉達禮裏三、四、五都。宣統三年(1911),靈緒鄉析為前緒、東緒、西緒3鄉。

東緒鄉

三都一圖:轄徐夾嶴、大嶴、金夾嶴、鳳浦嶴、東嶴、嶴底徐。

三都二圖:轄田央陳、下洪、中陳上、中陳下、龍頭場、伏龍山、龍山鎮、後陳。

三都三圖:轄西門外、李家、龍山所、龍山所中、龍山所下、東門外。

三都四圖:轄邱洋、邱王。

西緒鄉

四都一圖:轄沈家嶴、筋竹嶴、沙灘頭、陰洞口、後堰頭、黃草路、官莊、田央黃、湖灣、山沿黃、鋪基。

四都二圖:轄路西、路東、河鬥周、莊黃、施公山下、石碶頭。

四都三圖:轄王家路、馬家路、方馬、宣家堰內、傅家山前、黃楊嶴、方家河頭、傅家塘。

五都一圖:轄任家溪。

五都二圖:轄東蔡、西蔡、高巷、董家畈、大埠頭、小埠頭、湖墩、潘嶴、通天嶺下。

五都三圖:轄前河沿東、前河沿西、市心、大彙河鬥、範村、後漕、雙眼井跟、後宅、海屋、上楊、下楊。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建村閭製。村以下為閭,閭以下為鄰。1930年改為鄉鎮製,設立區公所,稱三區。1932年8月設置鄉鎮公所,1935年3月,完成保甲設置。

1932年,設24鄉。1935年,合並為7個鄉鎮。

1936年,建龍山區署,轄灣塘、福田、沙河、清湖、曲塘、通德、覺渡、澥浦、雁門、龍城、龍山、田央、甸山、靈湖、範市、升平、臨海、駟橋、憩橋、妙勝、六大、東雁、團橋、桕墅、三益、菱漕、莊市、清泉、梅堰、壓賽、白沙等31個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