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4月,鎮海淪陷不久,遷駐寧海的國民黨縣政府派員在龍山建立江北辦事處(簡稱“北辦”),並組建龍山區署。中共黨員虞天石、戚銘渠奉中共寧屬特派員王文祥指示,潛入區署任指導員,進行秘密工作。12月,因“北辦”主任潛逃而解體。1942年5月,以國民黨鎮海縣政府名義再次建立江北辦事處,置主任、副主任、指導員各1人,下設龍山、莊市兩區署。張誌飛任主任,李長來任副主任兼莊市區長,虞天石任指導員,戚銘渠任龍山區長。李、虞、戚3名黨員建立中共北辦黨支部,貫徹團結抗日政策。1942年7月,為適應敵後遊擊戰爭形勢,中共三北工委將會鎮海縣以甬江為界劃分成兩部分,甬江以北的莊市、龍山區和慈溪縣的慈東、慈西、慈北區新組建為慈鎮縣。龍山區管轄16個鄉鎮。1943年2月,“北辦”按慈鎮縣工委決定,為開辟鎮海江南敵後新區,率武裝進入柴橋,遭盤踞該地的定海國民兵團突然襲擊,李長來犧牲,“北辦”政治麵目暴露,被國民黨縣政府撤銷。
1944年4月,新建浙東敵後臨時行政委員會慈鎮縣辦事處,下設民政、財政、文教等科,置莊市、龍山、慈東(樟橋)3區46鎮。主任戚銘渠兼民政科長,財經科長葉貽中,文教科長李健民。龍山區轄灣塘、福田、沙河、清湖、覺渡、曲塘、通德、澥浦、雁門、龍城、龍山、田央、甸山、靈湖、範市、升平。1945年2月,慈鎮縣分置慈溪、鎮海兩縣,鎮海縣下轄龍山、莊市、沿山3個區署。這一時期龍山區長分別由趙鳴皋、華一鳴、王夢之、毛元仁擔任。同年10月初,縣、區工作人員奉命隨同新四軍浙東縱隊北撤。
1945年10月後,國民黨鎮海縣政府卷土重來,12月撤銷龍山等區署,各鄉鎮直屬於縣政府,至1948年,又恢複龍山等區署。
1946年8月,國民黨政府為發動“反共”內戰所需,強化鄉鎮組織,進行縮編,龍山區原有16個鄉鎮合並為沙塘鄉、清湖鄉、緒中鄉、澥浦鎮、龍山鎮(原龍城鎮、龍山鎮、雁門鄉)窖湖鄉(原田央鄉、甸山鄉)、靈緒鄉(原範市鎮、靈湖鄉)、升平鄉等8個鎮。1947年10月起,龍山區有8個鄉鎮又縮編為6個鄉鎮,即沙塘鄉、清湖鄉、澥浦鎮、龍山鎮、窖湖鄉、靈緒鄉。
新四軍浙東縱隊北撤後,留下少數幹部堅持鬥爭,中共慈鎮縣特派員蔣子瑛不幸犧牲,由於環境惡劣,中共龍山區特派員林之山曾一度去上海隱蔽。1947年10月,建立中共中區(龍山、觀城)工作委員會,區委書記先後由葉靳、林之山、許梅生擔任。
1947年10月,根據浙東行署四明特派員辦公室指示,重建慈鎮縣辦事處,設財政科,後改設財經和行政指導員,開展征收公糧、籌集經費和統一戰線等工作。下轄東區(轄莊市區、龍山區南部和慈溪縣莊橋區)、中區(轄龍山區北部、慈溪縣觀城區)、西區(轄慈溪縣丈亭區,餘姚縣橫河區、逍林區)。1949年3月,忻一波任中區區長。1949年5月26日,鎮海縣城解放。
1949年6月建立龍山區人民政府。10月廢除保甲製,改建村閭製。1950年6月改稱區公所,下轄龍山、窖湖、靈緒、澥浦、沙塘、清湖6個鄉,隸屬鎮海縣管轄。區長忻一波,龍山鄉政府鄉長姬永生、窖湖鄉政府鄉長楊漢耕、靈緒鄉政府鄉長劉嶽福。【詳見附錄“解放後各鄉鎮黨委、政府(人大、政協)主要領導任職情況”】
同年6月建立中共龍山區委,書記李學善、副書記呂書斌,委員忻一波、許梅生等。下轄中共龍山鄉支部,書記南玉榮;中共窖湖鄉支部,書記燕洪雲;中共靈緒鄉支部,書記洪燕雲。(詳見附錄“解放後龍山區委、區公所主要領導任職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