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區以澥浦嶺為界,山之南稱山南;山之北稱山北,也稱龍北;山南是平原,山北是背山麵海,中間是平原。
解放初期龍山區人民政府始駐澥浦鎮蕢家,1950年初遷龍山鎮龍山所。1950年6月調整區鄉建製,龍山區轄澥浦鎮、龍場鎮、範市鎮、灣塘鄉、沙河鄉、清湖鄉、覺渡鄉、通德鄉、雁門鄉、龍山鄉、田央鄉、施山鄉、甸山鄉、東湖鄉、靈湖鄉、沿海鄉等16個鄉鎮。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時,龍山區(山北部分)總戶數為9084戶,總人口30388人。
1954年10月,龍山區北部雁門、龍山、龍場、田央、施山、甸山、範市、東湖、靈湖、沿海10個鄉鎮劃歸慈溪縣管轄,仍稱龍山區。
1956年2月,龍山區為適應農業合作化運動撤區並鄉,將原雁門、龍山、龍場合並建為龍山鄉人民委員會;田央、施山、甸山合並建為大蓬鄉人民委員會;範市、東湖、靈湖、沿海合並建為範市鎮人民委員會。1957年1月複設區,區公所駐地龍山鄉;1958年10月各鄉鎮合並,稱東方紅人民公社,政社合一,轄9個大隊,公社管理委員會駐地田央鄉。1959年6月改稱為龍山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下轄9個管理區,即雁門、龍山、龍場、田央、施山、甸山、沿海、範市、靈湖。1959年7月施山管理區撤並田央、甸山兩個管理區。1961年11月恢複龍山區,管理區改稱人民公社。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時,龍山區總戶數為12030戶,總人口49070人。
1969年3月與觀城區合並,稱龍觀地區,1971年1月撤銷龍觀地區,恢複龍山區。1970年5月,雁門、龍場並入龍山公社,1972年11月複析出。1970年5月甸山公社並入田央公社,1972年1月複析出。1970年9月靈湖並入範市公社,1972年11月分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時龍山區總戶數為17971戶,總人口為61132人。至1987年底,龍山區轄雁門、龍山、龍場、田央、甸山、靈湖、沿海7個鄉和範市鎮,區公所駐地範市鎮,總麵積97.53平方公裏。1988年10月,撤銷慈溪縣建置,設立慈溪市,龍山區轄內體製不變。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龍山區總戶數為20246戶,總人口為62083人。
1992年5月,慈溪市實施撤區擴鎮並鄉,撤銷龍山區,成立龍山鎮(雁門、龍山、龍場)、田央鄉(田央、甸山)、範市鎮(靈湖、範市、沿海)。1994年1月田央鄉改為三北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三鎮總戶籍戶數為26426戶,戶籍人口為64598人,暫住人口為12641人。
2008年7月,按照市委、市政府“一中心、四片區”城鎮建設框架,對部分鎮(街道)行政區劃再度進行調整,撤銷範市鎮、三北鎮,成立新的龍山鎮(包括慈東工業園區),又稱“慈東片區”,總麵積140.86平方公裏,比1987年增加43.33平方公裏,主要是靠圍塗增加。
2011年8月,慈溪市政府為加快發展海洋經濟的戰略部署,全麵推動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加快開發建設慈東濱海區、打造海洋經濟發展大平台,爭創慈溪科學發展新優勢,決定建立慈東濱海區(即龍山鎮行政區域內)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撤銷慈東工業區管理委員會,受市政府委托管理龍山鎮。至2011年全鎮總戶籍戶數為28495戶,戶籍人口為63560人,暫住人口為57708人。
《龍山的革命歲月》一書重點反映的是發生在原雁門、龍山、龍場、田央、甸山、範市、靈湖、沿海等區域內的情況和事跡,但也不可能不涉及與原區域有關的一些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