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黨史勝跡
要留住紅色記憶,重要駐地舊址應當保護,讓人瞻仰、學習。
中共思敬小學支部舊址
1939年2月,共產黨員戚銘渠、王鍾麟來校任教,戚銘渠擔任校長。同年上半年,賈德裕(中共鎮海縣工委委員、龍山區沙河鎮樂群小學教師)和戚銘渠、王鍾麟3人在思敬小學成立了黨小組,賈德裕為組長。下半年王鍾麟在外養病,改為單線聯係,後由賈德裕、戚銘渠、劉承延(山南覺渡小學教師)3人組成黨小組。戚銘渠同誌以校長身份積極開展統戰工作,與當地中上層人士交朋友,參加龍山戰時服務團活動,期間,日寇飛機轟炸龍山,給當地群眾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嚴重的損失。黨小組迅速在思敬小學成立了救護隊,由戚銘渠任隊長,作為黨聯係群眾的一項重要工作。推動全鎮開展反汪反投降提燈遊行大會。在思敬小學舉辦婦女識字班,宣傳抗日方針,激發群眾抗日熱情。1939年,米價上漲,窮人生活困難,而且買不到米,支持朱祖燮向地主、富農收購平價餘穀辦平糶,組織力量在思敬堂中礱穀賣平價米,直到第二年麥收才結束。
1940年9月,縣工委調張謙德(黨員)到龍山小學任教,思敬小學原有兩位教師調離,由賈德裕、樂溪影來接替任教。此時,思敬小學黨小組改建為思敬小學黨支部,由賈德裕任書記,戚銘渠和張謙德任委員。當年冬天,黨支部在思敬小學開辦夜校,招收當地不識字的貧雇農入學,並積極開展統戰工作,防止地主和富農在背後阻撓夜校開課。夜校通過教識字、唱抗戰歌曲、宣傳抗日革命道理等活動把貧雇農們帶進了一個新的天地,兩個半月的時間使教師與貧雇農之間從師生關係發展到了階級兄弟關係。這一年共發展黨員9人,其中在農民夜校中發展黨員3人,黨組織的規模不斷擴大。夜校告一段落後,在貧雇農中秘密建立雇工會。由於物價不斷上漲,雇工工資照舊,無法生活,黨支部積極支持貧雇農與地主、富農開展增加工資與改善待遇的鬥爭,鬥爭相當尖銳,還舉行了罷工,後由於鎮海淪陷,為顧全大局而結束鬥爭。淪陷後,賈德裕被調到江南,由戚銘渠負責思敬小學支部工作。為支援江南武裝鬥爭調東門外5名黨員和雇農及一些槍支去江南。經受了300多名鬼子來龍山“掃蕩”和對思敬小學的搜查,由於事先處理得當,安然無事。1941年6月,為籌建鎮北、慈北抗日武裝,在思敬小學黨支部的努力下,成功收繳了虞洽卿家保衛團的武器,但由於當時在運送槍支時,缺乏軍事常識、政治警惕性不高,造成多名黨員被捕,不幸犧牲,使籌組抗日武裝失敗。中共思敬小學黨支部則采取“隱蔽自己,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方針”,戚銘渠、樂溪影等一些黨員仍以教師身份為掩護堅持鬥爭,到1942年5月戚銘渠同誌擔任龍山區區長時才離開。
思敬小學舊址,位於東門外村王氏宗祠思敬堂中,是一幢建於清光緒十年的木結構建築,保護尚好,該村黨組織已騰空房子,正在設計,計劃進行維修,布置陳列室開展愛國主義教育。2009年該處已列入《寧波市黨史勝跡普查名錄》(第一批)(慈溪市部分)。
中共寧屬特派員駐地舊址
1941年4月,鎮海慈溪淪陷後,中共寧屬特派員王文祥(原寧屬特委書記)即派共產黨員李平、沈邦祺等到東門外思敬小學找到校黨支部負責人戚銘渠,共同商定收繳虞洽卿家保衛團槍支,然後運到慈北組建抗日武裝。後李平、沈邦祺等被慈溪國民兵團殺害,組建武裝的計劃失敗。8月底,陳明華(王文祥妻子)先到鎮北,正值學校開學,陳明華通過戚銘渠、虞天石介紹,對外稱是戚的表妹,到田央黃蓬山小學任校長,陳明華以小學校長合法身份為掩護,租房建立特委機關,下田央村成了寧屬特派員的駐地。9月初,特派員王文祥到達田央黃。在這裏製定了我黨領導的慈東遊擊隊南渡姚江到鎮海橫河鄉與王博平領導的巡邏隊會合的計劃,指揮部隊化整為零曆經艱險順利到達目的地,兩支部隊合並後采取灰色隱蔽方針,取得定海國民兵團獨立中隊的番號開展抗日遊擊戰爭。在這期間,寧屬特派員王文祥利用各種關係了解浦東抗日武裝“五支四大”情況,9月上旬,王文祥親自與蔡群帆、林有璋會晤。從此,寧屬地方黨與“五支四大”建立了橫的關係。10月底,“獨中”在青峙遭到國民黨頑軍霍中柱部的偷襲,在突圍中又遭日軍襲擊,指導員林勃和一位黨員班長英勇犧牲。11月初,“獨中”在國民黨頑固派朱鐵鈞部、霍中柱部和日軍三麵夾擊之下,處境險惡,經中共寧屬特派員同意,將部隊轉移到鎮北。由王文祥與五支四大的領導蔡群帆商定,采用假繳槍方式進行合並,改編為“五支四大新四中隊”。1942年4月特委機關轉到海鶴庵,到1942年7月,浙東區黨委成立,王文祥任四明工委書記,寧屬特委機關完成曆史使命。
田央鄉下田央村寧屬特派員駐地舊址,位於現田央村,舊址尚在,保護完好。海鶴庵中共寧屬特派員駐地舊址,位於東渡村,係原址新建。
海甸戎家(龍頭場)辦事處舊址
1941年6月18日,五支四大在姚北相公殿痛擊日軍,首戰告捷,揭開了開辟三北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序幕,軍威遠揚。7月中下旬,部隊從慈北東進到鎮北,受到鎮北人民歡迎。到鎮北後第一次宿營地在筋竹嶴。因部隊官兵一致,紀律嚴明,英勇殺敵,群眾心中深感其遠不同於以前所見部隊,故讚頌之聲迅速傳揚開來,部隊很快在鎮北站住腳跟。8月,在海甸戎家建立了部隊在三北的第二個駐軍辦事處(第一個辦事處在古窯浦,7月建立)。9月,在龍頭場建立辦事處(在龍山、田央黃、南門涼亭設有稅卡,辦事處至1942年9月結束)。
海甸戎家辦事處擔負收稅、情報和交通聯絡的任務,在同昌祥綢緞店裏設稅卡,征收內河行商稅,維持部隊給養。從此,海甸戎家成為我軍在三北情報交換和溝通部隊聯係的重要聯絡點。1942年4月,中共寧紹地區特派員楊思一(原任中共寧紹特委書記)在中共餘姚縣委張光陪同下,在海甸戎家辦事處會見了中共浙東軍分會書記呂炳奎,進一步確定了寧紹地方黨與部隊的關係。這是一個重要的曆史事件,因為在皖南事變以後,華中局與東南各省的聯係點中斷,接著在1942年2月浙江省委被國民黨破壞,省委書記劉英犧牲,部隊的黨組織不可能自上而下與地方黨組織接通關係,雖然1941年7月,餘姚、慈溪、鎮海的地方黨組織與部隊發生了橫的關係,但未經上級黨組織批準,參加部隊工作的地方黨員們不能和部隊的黨組織直接聯係,這之後,情況就不同了。就在這次會麵不久,在三北總辦事處工作的部隊和地方黨員在甸山方達同誌家的樓上召開會議,建立了三北總辦事處支部。
海甸戎家辦事處舊址,現位於海甸戎家村,已是民居,保護尚好;龍頭場辦事處位於龍頭場村,已改為幼兒園。
紅色秘線聯絡站舊址
1942年7月,浙東區黨委書記譚啟龍在浙東敵後第一次幹部擴大大會上提出“我軍的活動地區,黨的組織亦需保留一部分秘密黨員,建立秘密係統,以適應情況之變化”。同年12月15日,浙東區黨委再次強調“加強黨內的秘密工作,區黨委決定的雙重組織,應迅速劃分”。三北地委於1943年初設立黨的地、縣、區秘密係統(簡稱秘係),並設特派員。
1944年春節期間,浙東區黨委決定將王文祥轉移到三北休養,未及轉移,於正月初五(1月29日)被偽中央稅警團逮捕,受盡了折磨,加重了他的病情。他機智地與敵人周旋,經組織營救,一周後釋放。釋放後,他不顧個人安危,及時通知地下黨員轉移,使他們免遭敵手,而後方擇鎮北海鶴庵休養。
1944年7月,浙東區黨委流動到三北,王文祥去看望譚啟龍同誌時,毛遂自薦做秘密工作,因他病情嚴重,組織上勸其安心休養,經他再三要求,組織上終於同意,海鶴庵亦成秘係聯絡站。跟王文祥同誌在一起住海鶴庵的有其妻陳明華(秘書),還有勤務員楊佐耕。當時經常來海鶴庵向“王大哥”彙報工作的有三東秘係副特派員王起(稱二哥),慈鎮秘係趙平,三北秘係特派員周明,慈姚秘係胡章生,莊橋特派員陳剛,寧波秘密工作者樂群,政治交通員賀思真等。同年11月,浙東區黨委杭甬沿線城市工作委員會成立,由王文祥同誌任城工委書記,於年底離開海鶴庵移住慈南山區梅嶺下,對外稱“大陸商場”。幾個月內這個秘線聯絡站從未出過問題,庵內住持隻知道“王大哥”在此養病,也隱約知道他是共產黨員。偽軍來清鄉,住持妥為掩護。
紅色秘線聯絡站舊址位於東渡村。2006年8月,寧波市新四軍研究會與原三北鎮黨委、政府聯合在海鶴庵建立“紅色秘線聯絡站舊址”陳列室,由原浙江省委書記薛駒題詞,並將搜集到的曾經在這裏工作和到過聯絡站的部分秘係人員照片一並陳列,以誌紀念,教育後人。此地現已為慈溪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9年列入《寧波市黨史勝跡普查名錄》(第一批)慈溪部分。
附:在海鶴庵工作和到過聯絡站的部分同誌簡要情況介紹
王文祥 (見本書第五章第二節“對革命鬥爭有重大影響的人物”)
王起(1917~1981) 原名王士耀,王烈鈞、鎮海(今寧波北侖)大碶高塘田王洋村人。1930年,13歲時從靈山小學畢業,到上海科學儀器館附屬廠和門市部當學徒,1932年參加讀書會。1933年秋,16歲時在上海由靈山小學同學應書霆介紹加入地下外圍組織“社會科學工作者聯盟”(簡稱社聯),1934年上半年為“社聯”西區委員,王起於是年冬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8月,回鄉探母,“八一三”淞滬戰爆發,交通受阻,就留在鎮海,參加抗戰救亡工作。曾任中共定海縣委書記、三東地區副特派員、寧波工委書記、東海遊擊縱隊政委、浙東臨委委員。新中國成立後,曆任中共紹興地委第三書記兼嵊縣縣委書記、寧波地委書記、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長等職。
樂群(1918~1996) 女,小港渡頭村(今屬寧波市北侖區)人,曾就讀於蔚鬥小學。1938年初,毅然放棄優越的家庭條件,投身於抗日。先後在新四軍戰地服務團、新四軍教導總隊、新四軍後方政治部、中共蘇中如皋縣委、中共蘇中第四地委、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司令部和敵工部等處工作,曆任政治指導員、聯絡員及政治交通員等職。1944年,受浙東區黨委城工委指派,領導埋伏在日軍憲兵隊裏的“400”小組工作。1946年1月起,受中共中央華中局指派回到上海,負責我黨的地下聯絡工作。1949年5月,任華東軍政大學組織股副股長、三總隊女生大隊黨委書記兼政治指導員。1952年,轉業到地方,任上海市監察局秘書、副處長。1959年9月,調至上海市民政局,任局黨組成員、處長等職。1984年離休。1996年,病逝於上海華東醫院。
胡章生(1918~ ) 慈溪人。1940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時入伍。長期從事黨的地下工作,任職中共逍林區委組織委員、五支隊逍林辦事處情報股長。1942年任中共慈姚縣(秘係)特派員。中共諸義縣工委委員,縣辦事處主任。新中國成立後,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任寧波市總工會主席等職。
趙平(1911~2001) 女,原名趙覺凡,浙江諸暨人。1937年9月,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曆任中共諸暨縣婦委會委員、小西區區委委員、中共上虞縣工委宣傳部部長、中共餘上縣虞北區委書記。1943年6月,重新轉入地下戰線,先後任慈鎮縣黨的秘密係統特派員、浙東區黨委城工部鄞西交通站負責人。1945年9月,潛入寧波,參與籌建和掩護中共寧波工委機關幹部工作,至1948年9月,調任金蕭地區路西縣委組織部部長。新中國成立後,先後擔任過上海民政局黨支部委員、寧波市總工會組織部副部長、寧波醫務黨委委員兼第二醫院黨支部書記、寧波市婦聯副主任等職。1966年10月退休(後改為離休),2001年病逝。
周明(1919~2006) 又名朱嘉銘,浙江諸暨人。1937年9月,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1月入黨。曆任諸暨縣政工隊本部幹事長、中共諸暨縣縣委委員、新昌縣委宣傳部長、上虞縣工委書記、餘上縣委副書記兼餘上縣辦事處副主任。1943年初,重新轉入地下戰線,擔任中共三北地委秘密係統特派員。1945年下半年,調至浙東區黨委城工部,派往莊市分部指導工作。不久又轉入寧波地下工作,1946年初,組建中共寧波工委,先後任工委委員、工委書記。1948年2月,調離寧波工委,仍以寧波為落腳點,開展情報、敵工、統戰工作,受浙東臨工委和上海派駐特派員的雙重領導。解放後,先後在寧波工商局、商業局、市計委、市副食品公司單位工作。1978年退休(後改為離休),2006年病逝。
楊佐耕(1926~) 鎮海縣範市鎮楊家村現屬慈溪市人。1943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上半年在範市鎮與馬平一起搞黨的秘密聯絡站工作。1944年下半年到海鶴庵王文祥同誌處做勤務工作。年底隨王文祥同誌到浙東區黨委城市工作委員會(大陸商場)當通信員(擔任向浙東區黨委遞送情報和文件等工作)。1945年4月,由王文祥同誌介紹去浙東新四軍軍政幹校學習,後隨軍北撤。解放戰爭時期曆任“華野”一縱三旅書記、二十軍六十師司令部參謀、炮兵團參謀、軍械主任,新中國成立後任寧波市人武部科長、軍分區副科長,轉業後任寧波市新華書店黨支部書記。
賀思真(1919~2009) 又名賀佩芳,女,浙江寧波北侖人。1938年7月,參加鎮海縣抗日婦女救護訓練班,1940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在鎮海江南獨立中隊參加地下武裝工作。1941年2月開始從事黨的秘密戰線工作。先在北侖長山橋方沿學校,以教師的身份為掩護,建立地下聯絡站,擔任負責人,後轉入中共三東地委機關,以橫河公德學校教師為依托,進行黨的地下工作。1943年7月,去四明山參加浙東區黨委黨訓班培訓。10月擔任中共三東地委政治交通員,負責鎮海江南、鄞東南、奉東三地區縣特派員的聯絡工作。1946年2月組建中共寧波工委後,擔任中共寧波工委下屬的小教中心支部委員,並繼續從事政治交通工作。1947年2月,曾陪同上海局顧德歡(張瑞昌)到四明山開展籌建浙東臨工委工作。解放初期,先後在寧波軍管委文教部、寧波幹校、寧波市教育局工作,1953年以後,先後任寧波市江東區副區長,寧波地、市婦聯副主任,寧波市江北區紀委副書記等職。1982年離休,2009年病逝。
(選自《紅色秘線聯絡站舊址簡介》)
施公山戰鬥舊址
1942年4月22日晚,五支四大三中、新四中從慈城西北的雲湖金沙村出發,翻過桃花嶺,經東埠頭、範市、田央黃到施公山腳下的東嶽殿宿營。23日淩晨3點多,哨兵林修鴻在施公山路口觀察到不遠處有一隊日軍30餘人正迎麵而來,事後得知是駐觀城的敵人出發到寧波去,途經施公山。當時情況緊急,林修鴻想要喊旁邊小山上的哨兵吳國安,但又恐暴露目標,想跑回部隊去報告則更來不及了。林修鴻隨身攜帶的武器僅有1把大刀和4顆手榴彈。他急中生智,拔出1顆手榴彈,用力甩了出去。手榴彈的爆炸聲給宿營的部隊報了警。旁邊山頭上的吳國安和查哨的崔大來排長與日本鬼子首先交上火。很快,宿營的部隊迅速跟進抗擊敵人。雙方相持一段時間後,因不明敵情,我方部隊領導審時度勢後決定轉移。戰鬥中三中崔大來的大腿中彈負傷,由林修鴻和吳國安等幾位同誌輪流背著跑了兩三裏路,後在老百姓家借了一塊門板,抬到莊黃醫院救治。戰士王天龍因來不及轉移,被活活燒死在祥茂米店。由於日軍“清鄉”、“掃蕩”和國民黨頑固派的封鎖,醫院嚴重缺乏藥品,不久崔大來同誌因傷勢惡化犧牲於莊黃醫院,年僅3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