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人 物 第二節 對革命鬥爭有重大影響的人物(1 / 3)

第五章 人 物 第二節 對革命鬥爭有重大影響的人物

鄭慰田(1899.2~1974.1) 字忠瑛,又名鎮權,慈溪市。龍山鎮西門外村(原屬鎮海縣)人,兒時,其父曾將全家遷到江蘇常州)。就讀於武進小學,1916年畢業於常州武進中學,後因其父去世,全家遷至鎮海龍山東門外村。從事教育工作,任教員、校長等職。青少年時代就積極投身於反帝反封建、抵製日貨、反土豪劣紳的鬥爭中。

1926年11月上中旬,鎮海縣成立了第一個黨組織——中共鎮海獨立支部,書記沃醒華。在中共鎮海“獨支”的幫助下,建立了國民黨縣黨部,沃醒華為縣黨部常務委員。縣黨部的執委、各部的部長有好幾個是共產黨員,鄭慰田係商民部副部長兼秘書。1927年春,原商民部部長臧公友去了寧波,鄭慰田擢升部長。其後,鄭自知學問不夠,經組織批準,去省黨務人員養成所學習,在此期間由裘學潮、錢鑫鑫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前夕,由於形勢變化,黨務人員養成所解散,經組織上指示,黨員各自回鄉做地下工作,鄭回鎮海。到鎮海後他即向縣黨部報到,由周浩然、虞淩芳等多人支持和保證,仍被國民黨縣黨部任命為秘書,並以此為掩護繼續從事黨的地下工作。

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甬、鎮形勢逆轉,白色恐怖籠罩鎮海。隨後中共鎮海獨支書記沃醒華和黨員幹部謝震、薑穎餘、曹靜淵、蔣歌薰等人先後外避,國民黨在鎮海進行“清黨”,原縣黨部被改組。1927年4月底,鑒於形勢變化,中共寧波地委書記王嘉謨(小曼)來鎮海進行黨團組織整理和負責人分工,指定鄭慰田任中共鎮海獨支書記。6月下旬,鄭慰田和黨員皇誌一等,得到趙平複(柔石)報信,脫險離開鎮海外避,“獨支”活動中斷。鄭慰田經上海到漢口赴武昌參加北伐軍葉挺獨立團,後隨部隊東征。當年秋,因患病又遇坐骨神經痛複發,部隊動員其退伍。10月,鄭慰田從漢口回到鎮北龍山後,與周洲舟等一起建立黨小組,後又發展伍道生、胡臥琴入黨。年底,中共寧波縣委派員來龍山建立黨支部,書記鄭慰田,有黨員7名。不久支部被國民黨破壞,到1928年春龍山支部停止活動。鄭轉移到慈東河頭市鴻山小學任校長。1929年春假後到鎮海教育局工作,曾請假,近一月未歸,係去杭州營救徐漢臣出反省院,結果未成,自動辭職。1930年春到靈山小學,秋去石高塘一帶繼續秘密開展培養革命人才,充實革命力量。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由失去組織聯係的中共黨員鄭慰田、林庚、胡安三在大碶發起,成立抗日後援會,並於10月10日在大碶新廟召開有17所學校2000餘人參加的抗日救國群眾大會,聲討日軍侵略罪行。迫使阻撓抗日宣傳、包庇劣紳的大碶警察分局局長被撤職。10月下旬,中共寧波市委書記徐敏暢與林庚、鄭慰田接上組織關係,並在大碶石湫小學召開黨員會,成立中共鎮海特別支部,鄭任委員。

1932年4月下旬,由於叛徒告密,中共鎮海特支遭到破壞,有8名黨、團(隊)員先後被捕,特支書記林庚及胡安三等黨員外避,中共鎮海特支活動被迫停止。此時鄭在大碶頭中心小學任校長,亦知自己身份可能暴露,潛回家鄉龍山鎮東門外,指派其妻到大碶頭中心小學銷毀黨內文件,通知有關同誌轉移,盡量減少黨的損失,掩護革命同誌。在東門外遭到國民黨軍警搜捕時,鄭外避到上海。到上海以後,曾幾次設法和黨組織取得聯係,限於當時的曆史條件,結果沒有聯係上,從而脫離了黨組織,鄭經常說,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遺憾。

鄭慰田外避到上海定居後,在“張誌讓律師事務所”當助理律師(新中國成立後,張誌讓曾任全國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在這段律師生涯中,他結識了宋慶齡、何香凝、沈雁冰(茅盾)、夏衍、沈鈞儒、章乃器等著名愛國人士,有的並成為摯友。

新中國成立後,鄭慰田曾任鬆江人民法院審判長,“文革”期間受極“左”路線的衝擊迫害,1974年1月病逝於上海。

(根據鄭慰田次子鄭維揚提供的資料和安雲法撰寫的材料及查閱鎮海區黨研室檔案而整理)

王文祥(1906~1945) 原名高子清,又名王平。黨的秘密係統內尊稱其為“王大哥”,紹興鬥門人。1926年在之江大學讀書時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轉為中共黨員。1929年任中共杭州中心市委常委,1930年被捕,被判無期徒刑,長期監禁在陸軍監獄,任獄中秘密支部書記,領導獄中鬥爭。1937年杭州淪陷前夕,被轉至桐廬的浙江省反省院關押,經組織營救,因病保外就醫出獄,恢複黨籍,任省工委委員。1938年任寧紹特委委員兼宣傳部長、組織部長,代理寧紹特委書記。1940年3月寧紹特委分為寧屬特委和紹屬特委,任寧屬特委書記。1941年1月起改任寧屬特派員。8月下旬,寧屬特派員駐地移駐鎮北下田央,1942年4月移駐鎮北海鶴庵。1942年7月,浙東區黨委成立後,任四明工委書記、四明地委書記。1943年被派到國民黨八十九團張俊升部搞統戰工作,後因肺病加重,咯血不止,區黨委決定讓他到三北休養,先後住在沈師橋、新塘頭等地。1944年春節期間,由於來不及轉移,不幸於正月初五(1月29日)被偽中央稅警團逮捕,受盡了折磨,加重了他的病情。他機智地與敵人周旋,經組織營救,一周後釋放。被釋放後,他不顧個人安危,及時通知地下黨員轉移,使他們免遭敵手。隨即王文祥轉移到鎮北海鶴庵休養。

1944年7月,浙東區黨委由四明轉移到三北,王文祥去看望譚啟龍同誌,並自薦做秘密工作。他當時的病情已非常嚴重,但經他再三要求,組織上終於同意,開始領導三東(鎮東、奉東、鄞東和定海)、三北、慈鎮、慈姚、鎮北、莊橋和寧波的秘密工作。同年11月,浙東區黨委杭甬沿線城市工作委員會成立,王文祥任書記。王文祥同誌以重病之身於年底離開海鶴庵,到四明山慈南地區城工委駐地梅嶺下(對外稱“大陸商場”),領導敵工工作。1945年8月抗戰勝利,9月底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北撤,王文祥同誌轉移到上海治病。後因醫治無效,於1945年12月22日病逝,年僅39歲。

(原載《紅色秘線聯絡站舊址簡介》)

朱祖燮(1908~1948) 字者赤,鎮海縣龍城鎮(今慈溪市龍山鎮龍山所)人。幼年時就讀於本鄉演進小學,1920年考入上海承天中學、清心中學。“五卅”運動期間,為學生自治會領導人之一,領導學生運動,被校方開除。1933年,任光華銀行儲蓄部主任。1937年7月7日,抗戰爆發後,毅然辭職回鄉,參加當地抗日宣傳活動。

1939年2月,雁門、龍城、龍山三鄉鎮合並為龍山鎮,三鄉救亡工作團亦並為龍山戰時服務團,朱祖燮任鎮長兼團長。在中共秘密組織幫助下,舉行全鎮反投降提燈遊行大會,揭露汪精衛賣國求榮罪行。日機轟炸龍山,他發起成立救護隊,支持戰時服務團排演抗日戲劇,創辦《龍山呼聲》,組織盤查哨,掩護進步活動等。同時發動疏浚鳳浦湖,舉辦平糶以救濟貧民。

1941年2月,朱祖燮因與國民黨政府龍山區區長意見不合憤而辭職,後仍積極參加抗日活動。4月,浙東淪陷,暗中幫助抗日遊擊隊員請醫治傷,並捐贈跑鞋數擔及藥棉等供軍需。翌年8月,支持中共慈鎮縣工委倡議,創辦鳳湖中學,任董事長。12月籌辦難童教養所。1943年7月,在第四屆龍山區小教暑期研究會及鎮海江北各界阻止內戰促進團結大會上,呼籲“要團結,不要分裂”。當時,蜷縮鎮海江南之國民黨政府探知朱與共產黨合作,極為惱怒,派便衣將朱綁去,勒索贖費5000元巨款。抗日民主政府即集款交朱家屬,將朱贖回。從此,朱祖燮更蔑視國民黨反動派,感激共產黨,對抗日工作更為積極,並支持其獨子參軍。同年任慈鎮姚抗建工作推進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兼建設科科長。次年2月,組織部分工商界人士收購棉花,向膠東抗日民主政府換取生油,解決當地缺油的困難。7月,又出讓印刷機及紙張,幫助鎮海縣抗日民主政府印刷抗幣臨時兌換券。

1945年10月,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奉命北撤,朱祖燮暫離龍山去上海從事商運。1948年幫助解放區購運物資,於12月2日,隨貨乘“江亞輪”去甬辦理轉運,因該輪途中爆炸而罹難,時年41歲。

(原載《慈溪縣誌·人物·人物傳略》)

李長來(1911~1943) 名民鋏,字俠民,參加革命後改名長來,大碶橫河小李家(今寧波北侖區)人。曾就讀於寧波效實中學,畢業於上海光華大學附設高中。九一八事變後,受陶行知教育工作思想的影響,回鄉從事民眾教育。抗戰開始投入救亡活動,發動群眾組織橫河抗日救亡工作團,成立海燕歌詠團、海鷹劇團及讀書會,從探討陶行知、鄒韜奮愛國民主思想進而致力研究馬列主義。1938年元旦,偕弟健民赴延安入中共中央青委主辦的安吳堡青訓班和陝北公學學習,其間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5月結業奉命回鄉,成立家庭支部,名列寧小組。以士紳身份參加國民黨,與貪汙抗日捐募經費的鄉長江某作鬥爭,險遭殺害。先後任鎮海縣抗日自衛會、戰時文化推進會委員兼《戰時鎮海》《鎮海兒童》編輯、縣民眾教育館館長,動員和團結民眾,組織農民,推進抗日工作。

1942年6月初,任國民黨鎮海縣政府江北辦事處(簡稱“北辦”)副主任兼莊市區區長,並任中共北辦支部書記,後任中共慈鎮縣工委委員。作風平易近人,善於團結各階層人士,開拓局麵。激發“北辦”主任張誌飛民族正義感和進步傾向,使其投向革命,參加中國共產黨。動員弟妹親屬及公德學校師生多人參加革命。7月,主持小學教師暑期訓練班,開展延安式抗日骨幹培訓工作。在龍山成立並領導縣農會輔導隊,推行減租減息,建立農會,發展積極分子入黨;參加佃業雙方仲裁工作,打擊頑固地主破壞活動;說服龍山愛國士紳朱祖燮協同創辦鳳湖中學,為黨培養了一批幹部;及時揭露和反駁國民黨頑固分子破壞團結抗日的言論。1943年2月20日,長來和其他同誌一起率部進柴橋開辟鎮海江南新區,遭預謀的定海國民兵團優勢兵力包圍,突圍中被害犧牲,時年32歲。鎮北群情激憤,慈鎮縣委於4月19日在田央黃孫家祠堂召開有千餘人參加的追悼會,會上由縣委委員、龍山區區長戚銘渠根據群眾意見命名沈窖湖塘為“長來塘”,並成立長來流動圖書館,以誌紀念。

(原載《鎮海縣誌·人物》)

華一鳴(1913~1945) 原名夏明輝,又名夏光表,上海青浦朱家角鎮人。1937年入伍。1938年2月,任淞滬遊擊隊三支隊青浦縣聯辦助理員,後任三支隊副官,兼做政治教育工作,不久又調任軍需工作。1940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以後奉命深入蘇州、常州、太倉一帶工作,備曆艱險,毫不畏縮。夏末,參加“江南抗日義勇軍”青訓班學習,結業後去太倉地區搞策反工作,是年冬調浙東敵後工作,先後任蘇魯戰區淞滬遊擊隊暫編第三縱隊(簡稱“暫三縱”)副官、南進支隊隊副(搞統戰)、三北總辦事處總務科長、長河市和姚東(逍路頭)辦事處主任等職。1944年10月,任抗日民主政府慈(溪)鎮(海)縣龍山區區長。1944年12月被日軍逮捕,翌年3月,在寧波日軍監獄被狼狗活活咬死

(原載《慈溪英烈誌》)

謝仁安(1913.3~1995.5) 曾用名謝章明、謝甫才,出生於寧波鎮海城區一個店員家庭,兄弟姐妹4人,排行老三。從小天資聰明,小學畢業會考得了第一名,進入鎮海中學就讀,後到寧波綢布店任學徒、店員。1936年偕妻子到濟南一家貨運公司工作,1938年春從濟南輾轉返回老家。此時,正值寧波和鎮海城關的抗日救亡運動蓬勃興起。謝仁安雖然家境困難,仍十分關心戰事形勢,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4月經蔣君白、鄭良誠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謝仁安擔任鎮海城區抗日救亡工作團團長,任黨支部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