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年底,謝仁安奉調到奉化鬆嶴以小學教員身份為掩護從事黨的秘密工作。1939年8月,由於工作成績顯著,被任命為中共奉化工委委員、宣傳部長。後又兼任奉東區委書記。
1941年4月,寧波淪陷後,謝仁安奉寧屬特派員王文祥之命調回鎮海領導“浙東抗日青年突擊隊”。不久,與黨領導的定海國民兵團獨立中隊合並,為“獨中”黨支部的領導成員,參與“獨中”整編為五支四大新四中隊,使之成為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主力之一部。
11月,謝仁安調回地方工作,任中共慈溪縣特派員,公開職業是鎮北莊黃養正小學校長,莊黃養正小學成了黨的秘密機關,他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為開辟三北敵後抗日根據地作出了貢獻。
1942年7月,浙東區黨委成立,任中共三北工作委員會委員,9月兼任宣傳部長。7月底在三北工委領導下,由王仲良主持,在鎮北上塘庵成立了慈鎮縣工委,謝仁安同誌任縣工委書記,縣工委機關設在鎮北莊黃養正小學。同年11月,正式組建三北遊擊司令部總辦事處,兼任民運科長。1943年2月浙東區黨委為加強三北與四明交通線的聯係,新組建慈姚縣,並成立謝仁安為書記的慈姚縣委。1945年2月,浙東行政公署決定正式成立慈溪縣政府,謝仁安任縣長。抗戰勝利後的10月上旬,隨部隊北撤到江蘇漣水,部隊整編為新四軍第一縱隊,謝仁安先後任一旅政治部民運科長、縱隊擔架團政委、華東軍政大學十二團政委。
解放戰爭時期,參加了孟良崮、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戰鬥、戰役,他出生入死,英勇善戰,多次榮立戰功,為祖國的解放事業作出了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謝仁安任華東軍區司令部機關政治部主任,1953年1月調任第二軍醫大學政治部主任,後相繼任第二軍醫大學副政委、政委、顧問。1955年授予上校,1960年,晉升大校軍銜,1988年授予獨立功勳榮譽章。
十年動亂期間,深受林彪、“四人幫”迫害,但仍旗幟鮮明地與之鬥爭。1983年經中央軍委批準離職休養。
1995年5月17日,謝仁安因病在上海長海醫院逝世,享年82歲。
(根據寧波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群星燦爛——現當代寧波籍名人〈三北敵後顯英豪——記第二軍醫大學政委謝仁安〉》整理)
戚銘渠(1914~1990) 上虞人。自幼好學上進,每以戚繼光抗倭精神自勵。抗戰開始,投入民族救亡運動,參加戰地服務團,輾轉浙西、浙東。1938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以教師身份在龍山區一帶發展黨組織。1941年,鎮海淪陷。根據黨組織指示,參加國民黨政府龍山區署工作,任指導員、區長。利用合法地位,收集傳送重要情報,曾挫敗國民黨頑軍偷襲抗日武裝的計劃,多次冒著生命危險,為組建擴大抗日隊伍收集武器。1942年後,與中共黨員李長來等以國民黨鎮海縣江北辦事處名義,在龍山、莊市兩區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先後任龍山區區長、慈鎮縣(後改鎮海縣)辦事處主任、縣長兼武裝大隊大隊長、中共慈鎮縣(工)委委員。組織區鄉農會和民兵自衛隊,發動群眾,開展減租減息運動,貫徹合理負擔抗日公糧,保證軍隊和政府糧需,滿足必要的文教經費,發揚民主監督,重視精兵簡政,當時縣、區民主政府工作人員各僅10餘人,與縣大隊、區常備隊一起戰鬥行動。按中共慈鎮縣(工)委決定,參與領導四期小教訓練班與研究會,興辦鳳湖中學,成立教育會,推進抗日教育,打擊盜竊、賭博團夥,嚴懲不法分子。
在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支持領導下,組成慈鎮地區抗日武裝三位一體的軍事體係,指揮縣大隊和區常備隊多次打擊敵、偽、頑軍竄擾。1943年,在駱駝橋戰鬥中俘獲國民黨頑固派慈溪縣警察總隊宋清雲部一個中隊四五十人。龍山自衛隊擴為大隊後與三北自衛總隊一起,擊退與日寇勾結向三北騷擾的宋清雲部,並救回被捕幹部。次年4月,組織頑強二中渡甬江突襲駐陳家灣國民黨頑固派邱友三部,救出被劫持群眾多人,又在西陸曹家反擊邱友三部偷襲。6月,率莊市區常備隊與浙東縱隊第三支隊第一、四中隊配合,奇襲洪橋偽軍,俘獲日軍顧問和偽軍上校總隊長以下官兵28人,受到浙東縱隊司令部傳令嘉獎。同月,發動莊市區幹部、民兵,在日軍“掃蕩”前張貼反戰傳單,有4名朝鮮籍日軍投誠。後與李樂山等在團橋洪家伏殲下鄉追榨糧款之偽軍姚華康部,斃傷30餘人,俘偽中隊長以下100餘人。在兩年多與敵、偽、頑的十餘次戰鬥中,銘渠親自指揮並參與的有九次。且廣泛團結各階層群眾,熱情誠懇與知識分子、開明士紳結交,調動他們的抗日積極性。民眾親切地稱他為“我們的戚縣長”。
解放戰爭時期,曆任華東野戰軍一縱(二十軍前身)秘書處長、民運部長、敵工部長,參加孟良崮、淮海、渡江及解放浙江、上海等重大戰役。在宿北戰役中出色地組織民工支援前線,搶運傷員,受到縱隊記功嘉獎。抗美援朝時任誌願軍二十軍後勤部政委。在第五次戰役敵軍逼近兵站時指揮後勤部門人員參戰,迅速轉移傷員及物資,獲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二級獨立自由勳章。1955年,授予上校軍銜,獲二級解放勳章。
1957年轉業,任空軍十三廠黨委書記,後轉出版部門,曆任古典文學出版社、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新華書店上海市店等單位領導及上海市出版局副局長、上海古籍出版社黨組書記、總編輯等職。在戰爭年代已積勞成疾,患肝硬化症,仍夜以繼日地工作,曾為1979年《辭海》的編輯出版耗費心血。“文化大革命”期間,橫遭迫害,仍堅持實事求是,拒做假證。1978年後,又為平反冤假錯案,落實知識分子政策,貫徹“雙百”方針,做了大量工作。離休後,全力撰寫革命回憶錄,同時關心支持《上海出版誌》和鎮海、慈溪、上虞等縣黨史、縣誌的編纂工作,並作詳盡指導。雖然年老多病,猶握筆不止。一生光明磊落,剛正不阿,始終保持艱苦作風。群眾讚其“一身正氣,兩袖清風”。
(原載《鎮海縣誌·人物·黨政幹部》)
忻一波(1916~1949) 原名忻永康,又名沈一波,鄞縣東錢湖鎮陶公山人。幼時家貧,父親不識字,深知沒有文化的苦楚,家雖窮還是讓一波讀了六年私塾。16歲時,一波到寧波一家肥皂廠當學徒,白天幹活,晚上忍著疲勞讀夜校。
1941年春寧波被日軍占領後,一波回到陶公山一邊務農,一邊看進步書籍,尋找抗日之路。後來有人介紹他到附近的史家灣教書,得悉浙東早已建立抗日根據地,即開始留意打聽去根據地的路徑。
1944年,他實現了到三北抗日根據地參加革命的願望。1945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並任龍山區副區長。在革命隊伍裏,忻一波忘我工作,因勞累過度罹疾,但仍堅持工作,完成繁重的任務。環境惡劣,條件艱苦,他的病越來越嚴重,寫字身體坐不直了,就伏著寫。1945年10月,部隊北撤,忻一波因病留原地堅持鬥爭。1947年春,窖湖繳槍,三北地區重新恢複縣級武裝後,忻一波與黨接上關係,擔任慈鎮縣中區區長(龍山和觀城合稱中區),工作在龍山和觀城地區,1949年5月鎮海解放後,改任龍山區區長、中共龍山區區委委員。
1949年7月7日,忻一波帶領區委同誌在澥浦黃公廟召開山南八鄉鄉保長會議,名義為“紀念七七抗戰大會”,實際是貫徹借糧、借草支援解放軍任務,叫他們立功贖罪。8日又到田央葉家祠堂召開群眾大會,當晚,忻一波、任文祺等部分同誌就住在龍山山腳下虞洽卿的私宅天敘堂內(當時天敘堂內有二十二軍同誌數人,已辟建為臨時糧庫)。是夜,一股盤踞在舟山的國民黨長江部隊六十六團約500人,乘兵艦到龍山,在山下碼頭登陸(這是國民黨企圖緩解寧象戰役的解放軍追擊,同日在鎮海、穿山、青峙三處登陸)。9日淩晨,偷襲虞洽卿宅。槍聲中,忻一波緊急布置人員撤離,而自己與二十二軍三位戰士不幸被捕。敵人用粗鉛絲穿過忻一波等同誌的鎖骨,綁赴敵艦。9日上午,忻一波等被捕的同誌全部在定海被敵人殺害。
(原載《慈溪英烈誌》)
許梅生(1916~1951) 曾用名許克強、羅阿梅、方梅生,慈溪市長河鎮許家村人。從小父母雙亡,生活貧困,16歲起在當地做雇工。1941年,到範市鎮王家路做雇工。1941年8月,浦東淞滬遊擊隊南渡杭州灣的“五支四大”到達鎮北後,他積極參與黨領導下的弟兄會,是王家路村弟兄會成員之一,組織雇工會、抗日自衛隊時,他負責組織工作。積極參加“二五減租”和增資鬥爭,在鬥爭中得到鍛煉和提高,於194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初,任範市黨支部委員,王家路黨小組長,民兵中隊長等。1945年春至5月,擔任王家路黨支部書記。1945年5月至10月,擔任範市黨支部書記。1945年10月,新四軍浙東縱隊和地方黨政幹部奉命北撤,他奉命留下,隱蔽堅持,擔任觀城區特派員(1945年10月~1947年5月),住洋山殿地下黨員黃金芳家。1945年12月,黃金芳同誌被捕,轉移隱蔽在掌起橋阿謙嫂家,繼續從事黨的地下工作,1945年底至1946年春,在上海隱蔽。返回後,1947年10月中共中區工作委員會成立,許梅生為委員(1947年10月~1948年10月),1948年10月~1949年5月任中區區委書記並兼中區武裝工作隊政治指導員。同時還兼任太平閘(1948年2月~1949年5月)、掌起橋(1948年2月~1949年5月)黨支部書記。1949年6月,中共龍山區委成立,任區委組織委員。
1947年3月11日,許梅生同誌在趙士炘、沈宏康同誌的帶領下,參加了解放戰爭時期慈鎮地區武裝鬥爭第一槍——窖湖繳槍,為重建慈鎮武裝作出了貢獻。
1948年11月,時任中區工委書記兼中區武裝工作隊政治指導員的他,參與了拔除國民黨鎮海縣自衛總隊李伯仁中隊駐範市據點的鬥爭,指揮範市地下黨員範寶元、王紹鈿等配合主力,偵察敵情,策動裏應外合等戰鬥活動,俘敵中隊長以下共40餘人,繳獲全部武器,為順利拔除據點作出了積極的努力。
許梅生同誌由於工作繁忙,生活條件艱苦,積勞成疾患了肝腹水(俗稱臌脹病),戰爭年代缺醫少藥,到1951年2月在鎮海縣衛生院治療時,病情惡化逝世,時年35歲,安葬於小招寶山(因墳墓簡易,1974年,建鎮海港煤碼頭時山被鑿平已無可找尋)。
許梅生同誌對黨忠誠,一心撲在革命事業上,對工作認真負責,守紀律,為人正直,為革命舍生忘死,廢寢忘食,是個樸實能幹的農民幹部。到死沒有成家,病逝後隻留下一件帶血的汗衫和一頂紙傘,他那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是永遠值得後人學習的。
(根據王紹鈿同誌《深切懷念許梅生同誌》、羅秀琴《共產黨員許梅生》等回憶文章和翁妙錦同誌來信及《中國共產黨浙江省慈溪市組織史資料》整理,後經嚴水孚同誌修改)
虞天石(1916~1998) 曾用名吳祥田,虞國柱,原籍浙江慈溪市龍山鎮山下村。出生於上海閘北區。1937年8月,回鄉參加革命。1939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領導抗日救亡團和遊擊隊,曆任指導員、中共慈鎮縣(工)委與慈姚縣委組織部長、中共慈鎮中心縣委委員兼中共鎮海縣委書記等職。1945年9月,抗戰勝利後奉命北撤,擔任蘇北解放區鴻濟總公司合德分公司經理,後調任總公司黨總支書記。1947年1月,受黨的指派到舟山、上海從事地下工作。同年12月,因叛徒出賣被捕,在獄中堅貞不屈,表現了一個共產黨人的崇高氣節。上海解放前夕被組織營救出獄。新中國成立後,曆任最高人民法院華東分院編纂室主任、上海市人民法院民庭庭長等職,為新中國的法製建設作出了貢獻。1983年4月離休,一直帶病筆耕不止,撰寫了大量的黨史材料和革命回憶文章,先後榮獲上海市優秀黨員、市老有所為精英獎、市哲學與社會科學聯合會優秀工作者等稱號。1998年6月24日,病逝於上海華東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