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天石詩選》)
餘忠源(王傑三,1920.1~2003.8) 出生於上海一個殷實人家。五六歲時,父親在大病三年後逝世,母親為了償還債務變賣掉全部家產,攜4個子女回到原籍浙江省慈溪縣岐山頭村(現屬寧波市鄞州區),依靠幫人做裁縫和3畝微薄的租穀來維持生計。餘家數代經商,母親把希望寄托於他,8歲時被送入了本村岐陽小學讀書。1934年小學畢業,因家貧輟學,14歲的他離家隻身到上海,先後到大達毛織廠、複原綢莊當學徒工,飽受剝削和壓迫。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他失業回鄉,麵對日寇對中國人民的殘暴侵略,以及國民黨政府腐敗的現實,萌發了參加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救亡工作的決心。1938年8月,他離家去鎮海縣城,參加了由謝仁安(中共秘密黨員)組織的抗日救亡活動,成為鎮海縣抗日救亡工作團和抗日後援會日貨檢查隊的工作人員,在鎮海城區宣傳、教育、組織民眾開展抗日救亡。這期間,他在地下黨組織的教育引導下,學習黨提出的《抗日救亡十大綱領》、《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啟蒙教程》、《社會科學十講》和《西行漫記》,啟發了階級覺悟,提高了政治理論水平。1938年10月,經謝仁安同誌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年11月,他被派往澥浦鎮工作。1939年3月,因鎮海縣抗日救亡工作團內部發生變故,為防止意外,救亡團的同誌都逐步離開鎮海,他也回到了慈溪,進入由我黨秘密領導的慈溪縣戰時服務團第二大隊,大隊內有黨支部,主要任務是組織農民開辦民校,宣傳抗日救亡、發展黨的組織。在支部的領導下,他承擔了內勤及宣傳工作。7月,選調去黨掌控的浙江省六區抗衛總隊政工隊學習。9月以後,因政工隊活動困難,黨組織決定他去奉化鬆溪小學,以代課教師為掩護,開展黨的抗日工作。
1940年1月,他奉調去奉化縣政工隊擔任小組長,並為黨秘密支部宣教委員。他以政工隊的名義配合當地黨組織領導奉東鬆嶴貧苦農民開展借糧鬥爭,取得成功。6月,國民黨反共麵目逐漸暴露,下令解散政工隊。7月中旬,他重新回到小學教師崗位,開展青年工作。8月,調任奉化縣光裕小學校長兼教員,把該校建成我黨的秘密聯絡點,暗地裏為黨組織保管和翻印了大量的文件,並在小學內外聯絡和團結了一部分青年教師和農民青年,在他們中間進行階級教育和愛國教育,提高了他們的覺悟。1941年4月,日寇入侵,浙東淪陷,他離開光裕小學,到鎮海江南,先後在我黨秘密領導的“浙東青年突擊隊”、鎮海江南“獨立中隊”,參加抗日武裝鬥爭。11月初,“獨立中隊”轉移到三北地區,與我黨領導的抗日武裝“五支四大教導隊”合編為“五支四大新四中”(後為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一部),他先後任戰士、副班長。次年2月,部隊開入四明山,他被調任政治通訊員。為了鞏固和建設浙東抗日根據地,1942年6月,他奉調到龍山區,在莊黃養正小學當教師,很快就組建起龍山區小學教師黨支部(主要由田央鄉和甸山鄉幾個小學的教師黨員組成),擔任黨支部書記(1942年6月~1943年年底),並積極在青年教師中發展黨員。7月,為了培養地方工作幹部,通過合法鬥爭形式,利用國民黨鎮海江北辦事處名義,在鳳浦嶴資敬庵裏,舉辦了第一期小學教師暑期訓練班,他動員和帶領龍山區的教師、黨員,以及一批進步的知識青年積極參加。9月,以他為隊長的“鎮海縣農會輔導隊”在龍山區成立,在隊內建有中共鎮海縣農會輔導隊支部,並任支部書記(1942年9月~1944年12月),先後有隊員20餘人(即民運同誌)。農會輔導隊成立後,龍山區的群眾運動就蓬勃地開展起來。
1942年11月,中共龍山區委員會成立,他任書記(1942年11月~1944年12月)。在慈(溪)鎮(海)縣(工)委的領導下,他帶領區委其他同誌堅持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對地方士紳采取了既鬥爭又團結和區別對待的策略,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抗日救國;堅持黨為了扶助農民,減輕地主的封建剝削,實行減租減息的政策。首先,發揮了黨員和“農會輔導隊”的作用,在各鄉、村(保)普遍建立農會組織,而後運用領導與群眾相結合、典型與一般相結合的工作方法,通過農會發動農民,展開了覆蓋所有鄉、鎮、村(保)的減租減息鬥爭,以及發動雇農為實現增資而進行的鬥爭,都取得了勝利,改善了貧雇農的生存條件,廣大農民群眾在政治上揚眉吐氣,抗日熱情高漲。為了保衛勝利果實、保衛根據地,區委又不失時機地在各鄉、村(保)組建民兵組織,建立起區抗日自衛大隊,他兼任政治教導員,龍山區的民兵組織多次配合主力部隊打擊日、偽軍和頑軍,取得勝利。與此同時,他領導黨員、黨組織在鬥爭的實踐中發現、教育、培養積極分子,從中發展新黨員,逐步在各鄉鎮組建了基層黨支部,並注重組織建設,增強了各級黨組織的戰鬥力。
1943年冬,他以“農會輔導隊”的名義,利用農閑在潘嶴山的洞山寺辦了兩期“農會幹部積極分子訓練班”,每期50到60人。他親自執教,對黨員和發展對象,以及農會、自衛隊的幹部和積極分子輪流進行政治和軍事的培訓,使他們的政治覺悟、工作能力和軍事技術得到全麵提高。並利用學習和訓練間隙,由黨員對發展對象進行談話教育,通過培訓,各支部又分別發展了一批黨員。龍山區從1942年6月由小教支部原先的三四個黨員開始,到1944年底黨員人數已達百人左右。從1942年下半年開始到北撤,龍山區經受了敵偽頑的“掃蕩”“清鄉”,反動地主的破壞等考驗,抗日紅旗始終飄揚在龍山的上空。這和堅強的各級黨組織,和百名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是分不開的。這百名黨員的絕大多數,在各個革命時期,在各條戰線上英勇戰鬥,努力工作,為民族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都作出了應有的貢獻。1945年2月,他調浙東區黨委第一期黨訓班學習,5月間畢業返回龍山區,擔任中共鎮海縣委委員兼組織部長。1945年10月,為避免內戰我浙東新四軍奉命北撤,他重返部隊隨軍北上,先後擔任新四軍一縱一旅(即以後的華東野戰軍一縱一師)政治部民運幹事、團民運股長、師民運科副科長、科長。解放戰爭期間,他隨所在部隊轉戰魯、豫、皖、蘇等地,參加了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外線出擊、豫東、淮海、京滬杭等重大戰役、戰鬥。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11月,他加入中國人民誌願軍開赴朝鮮,參加了第2次戰役、第5次戰役,以及華川地區阻擊戰等,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三級自由獨立勳章。1952年9月,他隨部隊凱旋回國,先後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軍政治部直政科科長、直屬黨委書記、軍直高炮團政治委員、軍後勤部副政委、部黨委委員、二十軍青田高炮群政治委員、群黨委書記等職。1955年授予中校軍銜,榮獲三級解放勳章,1962年晉升為上校軍銜。1965年從軍隊轉業到杭州,先後擔任中共杭州市委財貿政治部副主任、市委市政府人民來訪接待室主任、杭州市革委會政治工作組文教衛辦公室主任、杭州市文教衛辦公室副主任和黨的核心小組副組長等職。1983年離休,2003年8月,因病逝世。
(李平山、餘健爾據幹部檔案和有關資料整理)
葉靳(1920~ ) 原名方楚華,慈溪市觀海衛鎮人,1943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4月至1944年3月,任慈北戰時服務大隊獨立中隊中隊長、澤山中隊中隊長、東山鄉民兵大隊教導員。1944年3月至1945年10月,任中共東山頭(東山鄉)支部書記(1944年7月被捕,10月經組織營救出獄),後在觀城地區秘密從事統戰工作。1945年10月浙東新四軍北撤時,受組織指派在龍山、觀城地區堅持地下鬥爭。1947年4月中共慈鎮縣工委建立後,負責縣工委辦公室工作。1947年10月至1948年10月,任中共中區工作委員會書記、副書記。1948年11月至1949年5月,任慈溪縣辦事處行政指導員。1949年7月至1950年春,任中共觀城鎮支部書記。1951年5月至1954年6月,任中共慈城鎮委代書記、書記;1952年8月,兼任中共慈溪縣委城鎮工作部副部長。1954年8月至1956年9月,任慈溪縣副縣長(1956年6月任中共慈溪縣委委員)。1956年9月至11月,任慈溪縣長。1958年12月至1963年2月,任中共慈溪縣委常委。1978年12月至1981年3月,任中共慈溪縣委統戰部部長。1981年3月至1984年7月,任慈溪縣政協主席。1985年12月離休。現任慈溪市新四軍研究會會長。
(林峰整理)
沈宏康(1922~2008) 曾用名朱阿祥、楊重光,出生於浙江省慈溪縣觀城區附海鄉的一個農民家庭,後舉家逃荒到鎮海範市鎮太平閘村,1941年6月,開始參加從上海浦東南渡的我黨領導的武裝五支四大所發動的抗日革命活動,擔任“弟兄會”“鋤奸小組”等革命群眾組織的小組長,1942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太平閘村第一任中共黨支部書記,1944年10月至1945年9月先後任中共鎮海縣莊市區委、沿山區委組織委員。1945年9月新四軍浙東縱隊北撤後,奉命隱蔽堅持,任中共莊市區特派員,1947年2月,任中共慈鎮縣組織員,3月任慈鎮縣武工隊長。1947年4月至1949年5月,任中共慈鎮縣工委委員、慈鎮縣辦事處副主任、縣大隊教導員、慈鎮縣支前辦事處主任。1949年5月起,任中共鎮海縣委委員、組織部副部長兼縣紀委書記、縣土改指揮部副指揮。1951年6月任中共鎮海縣委副書記,1952年8月任鎮海縣縣長。1953年3月調任中共寧波地委辦公室副主任、主任。1954年任中共寧波地委委員、農業生產互助合作部副部長、部長。1956年5月任中共寧波地委常委、農村工作部部長。1960年12月兼任中共餘姚縣委第一書記、縣武裝部黨委第一書記、第一政委、縣政協主席。1966年6月任中共寧波地委副書記,浙江省寧波專員公署專員。1969年1月任寧波地區革委會副主任,1971年2月任寧波地委副書記、寧波地區革委會副主任(其間1975年6月至1977年2月,負責主持地委全麵工作)。1979年7月,任中共嘉興地委副書記、嘉興地區行政公署副專員。1983年任寧波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1989年12月離職休養。後被選為寧波市新四軍曆史研究會會長、省新四軍研究會顧問。2008年3月11日病逝,享年87歲。
(原載《沈宏康同誌文集》,有刪節)
範雪倫(1922~ ) 曾用名範誌誠、方順裕,龍山鎮新東村(原範市鎮東村)人。1922年出生在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從小當雇工,13歲去上海一家南貨店當學徒。“八一三”日寇進攻上海,逃難回到家鄉。1941年8月後,家鄉來了一支從浦東過來的由共產黨領導的部隊(三五支隊的一部分),使他受到了教育,看到了希望和光明。不久在慈鎮縣工委的領導下參加抗日活動,參加“二五減租”鬥爭,到鎮海流動施教團舉辦的夜校學習革命理論,1943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45年1月至3月,任中共範市支部書記兼遊擊小組組長。後跟隨鎮海縣委書記虞天石(吳祥田)當通訊員,三個月後分配到龍山區負責組織工作。部隊北撤後,按照上級指示繼續留在原地,堅持鬥爭,任丈亭區特派員、區工委書記兼武工隊指導員;新中國成立後擔任慈溪縣丈亭區區長、區委書記、共青團縣委副書記、縣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1955年,調奉化縣工作,任縣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奉化縣副縣長、奉化縣政協副主席。離休後,任奉化市黨史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奉化市新四軍研究會會長、奉化市關心下一代委員會顧問、政協離休支部書記等職,不顧年事已高,繼續為黨的事業發揮著餘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