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信步太白道 門浦風景甲天下
“門浦風景甲天下?”也許你會說,“不會吧,隻聽說過‘桂林山水甲天下’呢。”
首先我要說,這不是我的話,它出自一位名叫胡鵬飛的77歲老人之口;其次我要告訴你,我也完全同意他的這一說法。如果你不相信,不妨跟我去一趟北侖區白峰鎮的門浦村。
一走進門牌號碼是“門浦橋裏80號”的那一幢小樓房,就見一塊紅色橫幅,上書“門浦人歡迎您——今天門票肯定不收”。這風趣的橫幅先讓人對主人有了一個“老頑童”的印象。
老人住的是自建的樓房,屋前有一塊三四十平方米的園子。農村自建的房子有園子本是常事,可是這個園子卻使人特別地耳目一新。
這小小的園子,既是花園,又是果園,還是菜園。說是花園,園內雜植著草本木本各種花草,有的鬱鬱蔥蔥,有的正吐著芬芳;說是果園,隻見橘子掛滿樹,柚子似燈籠;說是菜園,無論是大頭菜、蘿卜,還是韭菜、大蒜,都生機勃勃。更絕的是,小小的園子,裏麵竟道路四通八達,還分別標著路名。園子中間的,是“中心路”;旁邊埋有一塊“329”國道石碑的,稱“國道街”;一口“道古大鍋”旁邊,是“道古路”;曲曲折折可以捉迷藏的那條,叫作“迷藏路”。不同尋常的是,路牌上還標著每條路的長度:中心路7.6米,國道街5.4米,道古路10.3米,迷藏西路7.5米……更有趣的是,園中間、綠樹掩映下,還擱著一塊4米多長的水泥預製板,兩端高出數公分,邊上寫著“到此一睡”四字。主人說,這是用來晚上乘涼躺臥的,兩端高起的地方,可以當枕頭。夏秋之夜,躺在這裏,聞著花香遙望星空,是難得的享受。雖然會有蚊子,但是隻要輕搖扇子,蚊子就會敬而遠之。
看來,老人把這個園子當成了自己的樂園。園子雖然平常,但因為主人愛園子,竟把普通的園子打扮活了!
花園旁的拉柵門上,標著“曾經鵬飛小店”“現名前花園”的字樣。這一標注,把我們拉到了昔日時光。
是的,這座快樂的小屋,處處展示著今天的美好,可它又處處記載著昔時的沉重。就在這花園中,種著一叢菖蒲的是一隻石頭鑿成的豬槽。豬槽原是用來喂豬的,主人在豬槽邊還注著“使用期:33歲~55歲”的字樣。老人說,他曾養出過380多斤重的大豬。麵對豬槽,我仿佛看到了老人夫妻鍘豬草、出豬泥的情景。柚子樹下“道古路”邊,是一口“道古大鍋”,那是饑餓時代食堂用來煮大鍋飯的,主人把它保留下來了,鍋內還放著算盤、飯盒等公社化時用過的物品。看著這口大鍋,我仿佛來到了當年的公社食堂,人們排隊等著打飯、舀冬瓜湯。老人在蓋鍋的玻璃上寫著“曆史的記錄 此鑊2003年重新油漆,大鑊本身無價,安裝、玻璃割字共花780元”。為一隻舊鑊,為什麼肯花那麼多的錢把它保存下來?就是因為它是“曆史的記錄”,可以“道古”,讓世世代代的人們知道一點過去的事情。所以,老人說,這“大鑊本身無價”!
老人的屋裏“道古”之處還有很多,最集中的是老人稱之為“老酒間”的小屋。這十幾年前的老酒間,現在成了陳列室。陳列著什麼?老人用過的農具。你看,這裏,從水車、犁、耙、牛扼、鍘草刀到畚鬥、穀篩、蓑衣、笠帽、釘耙、鋤頭、沙尖、刀籠篰、錘草榔頭,應有盡有,都浸透著老人的汗水。它們在這裏列隊,默默向人們訴說著過去的歲月。我看見了老人正扶著木犁跋涉在水田中,腳踝上還叮著幾條吸飽血的螞蟥;我看見了老人正揮動雙臂車水抗旱,他額頭上的汗水與水車裏的河水同時流淌……可是老人留下這些,並不是為了歎息。他向那麼多陳舊的農具說出了這樣一句話:“相隨相伴,苦度光陰,汝當息矣。”可見,主人與這些農具不但有同受苦的情誼,更有共享福的眷戀。曾經同甘共苦,永遠不離不棄。
走遍前屋後屋,讓人感動的地方太多太多。他的“後花園”對聯,他的“昔日歲月”照片集,甚至他培植的特大仙人掌和撐住了天花板的量天尺,都足以讓人感受到老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今天的珍惜。
老人還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到了門外。在屋前的一汪清泉邊,老人寫著“大山、流水,門浦真好”,旁邊的水泥座椅邊,老人寫上“放慢你的腳步,讓心情放鬆。其實人生啊,不必來去匆匆”。最後,在與我們告別時,老人動情地說:“以後多來門浦走走啊,門浦風景甲天下!”
隻是短短篇幅,我實在無法把老人家裏的所見所聞全寫下來。可是,就據以上所述,難道還不能讓你相信“門浦風景甲天下”麼?一個熱愛今天、熱愛人生、熱愛家鄉的77歲老人,他說的心裏話會有錯麼?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