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信步太白道 重到和鴿村(1 / 2)

第一輯 信步太白道 重到和鴿村

今天,我帶著與往常不一樣的心情參加“網友?讀者探訪北侖美麗鄉村”活動,因為,這次我們要去的是和鴿村,而那裏有著我四十一年的回憶。四十一年前,我曾是一名以知青身份參加城灣水庫建設的民工。

汽車沿著筆直的太河路向南開去,一路秀色逐漸展現。太河路可以算是北侖最美麗的一條路了,特別是向南進入青山村境內後,左右各有一帶綠坡,公路就夾在兩山之中,車向前開,山向後退,稱得上“兩岸青山相對出”。可是今天看到這個地方,我的腦海裏卻依稀浮現出當年建設城灣水庫的情景。

那時,我們村(當時稱生產大隊)民工一行十餘人是從靈峰山腳下挑著鋪蓋步行過來的。走了二十多裏路,肚子已經咕咕叫了,記得經過清水橋的小街時,我曾花六分錢買了一副大餅油條。過了小街,就來到了這個“夾在兩山之中”的地方。隻是那時這裏不但沒有這條水泥公路,也沒有什麼房子,荒野中,隻有一條被拖拉機碾過的時而砂石時而泥濘的機耕路,從雜亂的荊棘叢裏蜿蜒穿過。看現在,路的兩邊滿是勃勃生機,已經找不到一絲一毫當年的舊景了。

汽車停在村中,許多人忙著拍照,我卻往四邊的小巷裏走,試圖找到當年做過“宿舍”的舊址。那時,村裏大多是“亂石牆”的舊屋,我們十幾個人住的一間民房也是這個樣子。我隻記得那屋邊有一叢小竹,還有一堆柴爿,所以容易辨認。那間小屋是泥地,有十幾平方米大,僅夠十餘人打地鋪,屋角還有一點點空地,就放了一隻便桶。也不知大隊領導是怎麼想的,這次出來的一組民工,居然讓我當組長。我知道自己來農村才一年,幹農活隻能算學徒,沒資格指揮別人,好在各人都會幹自己的活,不必我操心。但是,隻睡了一夜,就來了一個問題:這便桶誰來倒呢?我聽說過別的小組是安排好每天輪流值日的,但我怕我的話沒人聽,就不派別人,自己一聲不響地提出去倒了。想不到第二天一早,我還在洗臉,就有人提著便桶出去了。此後,每天都有人搶著倒便桶,這讓我很感動。

我知道現在農民的生活普遍好了,村裏造了許多新房子,但是,總會留下一兩間舊的吧,所以我來來回回找了好幾條巷子。可是無論我怎樣尋覓,掩映在山茶花和香樟樹中間的,全是屋頂上裝著太陽能熱水器、牆上貼著漂亮的馬賽克的新樓房,而根本看不到“亂石牆”的影子。我迷惑了。請教陪同我們的村幹部,才知道現在的和鴿村是全新的——當年的舊村是在攔洪壩裏麵,在水庫蓄水前,村子就搬遷到水庫外麵來了。

我對這個水庫有一種特別的感情,所以它造好後,我曾多次來看望它。二十多年前在柴橋工作,帶著學生來遊網嶴龍潭,就曾順便向南走上水庫;清水到城灣通公路後,又多次上來探望;太河路通向春曉後,更不知帶朋友帶親戚來了多少次。但這麼多年來,一直是站在水庫的東麵看它的。今天,我們通過和鴿村內的水泥路,從溢洪道旁上到了大壩西邊。站在二鼎廟前,水庫有一個向西的分岔,而在這裏,我找到了舊時的痕跡——這二鼎廟對麵霧嵐縈繞的山坡,正是我當年挖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