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 遙聞深巷木屐聲 媽媽口中的童謠
那天聽見一個婦女在批評她的丈夫“你這個人真是屋山尖頭開門”。我不由得暗笑:這位大姐說話真直爽,對自己的男人也一點不客氣。由此我又想,家鄉話的豐富與生動,真是隨處都能體現出來啊。
“屋山尖頭開門”是一個比喻,我早在很小時就已經聽到過了,但是那時一點不知道它的意思。後來多聽了,就知道,是說一個人不與別人人情往來,不肯助人,不願參與大眾活動——總之,這樣的人,最多算是獨善其身,嚴重的則是沒有朋友甚至眾叛親離。
意思是知道了,但為什麼要這樣比喻,一時還不明白。“屋山尖頭”是我們這裏的方言,指的是瓦房的尖頂,這與人的脾性又有什麼聯係呢?後來可能是年紀大了,閱曆多了,才慢慢悟出來:世上所有的房子都是在屋前屋後開門的,這樣,我們一開門就可以與左鄰右舍有接觸有交往,我燒了菜羹盛一碗給東鄰,你炒了蘭花豆捧一掬給西舍,下雨天王家的主人不在,張家幫他收衣服,天黑了李大哥還沒從田間回來,陳二嬸替他關好小雞……不是說遠親不如近鄰嗎?中國人從來就習慣鄰居間這樣和諧相處的。正如京劇《紅燈記》中,李奶奶說,她們和隔壁慧蓮家“有堵牆是兩家,拆了牆我們就是一家子”,而孫女鐵梅說得更好——“不拆牆我們也是一家子”!在這樣和諧的社會氛圍中,如果有一個人不肯與別人有來往,你的門不是隻能開在屋山尖頭了嗎?你從屋山尖頭進出,才不會與他人有接觸;如果你還是在屋前屋後開門,就一定會和鄰居抬頭不見低頭見,那麼你就不應該如此孤僻如此小氣!
我就在猜想本文開頭提到的那位女人說他男人的原因了,也許是誰家結婚了,他不肯送賀禮吧?也許是哪個親戚病了,他不肯去探望吧?也許是哪位朋友造房子,他不肯去做幫工吧?總之,他的女人一定是個熱心人,看見丈夫這個樣子,一時生氣,就說他是“屋山尖頭開門”了。
“屋山尖頭開門”是比喻孤僻加小氣的,我們家鄉還有一個專門比喻小氣的詞,叫“鐵絲克簍”。“克簍”是一種魚簍,專門用來放捉來的魚的。這又和小氣有什麼關係呢?後來才知道,原來這與克簍的結構有關。克簍的蓋子是一個“倒閂”,魚隻要放進去,就不可能逃出來。用它來比喻人,那顯然是說他“隻進不出”了。有趣的是,這篾絲做的克簍,因為有倒閂,本來已經是隻進不出,現在把小氣鬼說成是“鐵絲克簍”,就比篾絲做得更牢固八分,就把“隻進不出”的程度又提高了八分。有時也真聽人說過這樣的事:某人老是要別人請客,而他自己卻是從來不花一分錢在別人頭上的;某人進了別人家,到吃飯時候了,人家客氣一句“在我家吃飯吧”,他立刻會坐下來,而別人去他家,則是一到吃飯時間,他就不斷看手表,直到別人辭別。特別是,每當外出時,老向別人借錢,借了後總會忘記,而別人一旦向他借錢,他總是沒帶在身上……
這樣說來,這“鐵絲克簍”就比“屋山尖頭開門”更尖銳,被稱為“鐵絲克簍”的人比被稱為“屋山尖頭開門”的人更不討人喜歡。因為後者隻是孤僻,不理人,也沒人理,不幫人也不要人幫;而前者則是“毫不利人專門利己”,別人避之唯恐不及了。我們還知道在書本上也常見一個比喻小氣的詞,叫“鐵公雞”。我想了想,鐵的公雞,它身上的毛肯定難以拔下,也就是說,是典型的“一毛不拔”。這已經夠形象的了,但是和“鐵絲克簍”相比,那就略為遜色一點,因為,“鐵公雞”還隻是不肯“出”,而鐵絲克簍則是不但不肯“出”,還要“進”呢!
我們的方言,就是這樣入木三分,讓那些不受眾人歡迎的特別自私的人聽了無地自容。而再往下想,這語言的運用,還和民俗民風有關。你看,一個地方對不願與人和諧相處的人、對吝嗇鬼、對損人利己者用如此辛辣的比喻來諷刺,可見這個地方的人們,最是崇尚親朋關愛鄉鄰情誼的。看看我們身邊,不正是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