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 遙聞深巷木屐聲 立夏節(1 / 1)

第四輯 遙聞深巷木屐聲 立夏節

寧波話裏有一個詞叫“把節”,就是說農家要把住二十四節氣,合理安排好農活,勿誤農時。事實上,寧波人在生活中也往往很重視節氣,比如,清明吃麻糍,立秋吃西瓜,那麼立夏呢?立夏的花樣還要多一點。

第一是吃蛋。俗話說,立夏吃一蛋,力氣大一萬。所以吃蛋是省不了的。不少做母親的還用彩線為孩子打了漂亮的網狀蛋套。立夏那天,孩子們走出家來,胸前都掛著裝著蛋的蛋套,條件好的掛了好幾個。我們寧波人一般都煮的是茶葉蛋。記得有一年我們同校的一位老師隻用清水在煤油爐裏煮了幾個蛋給她的兒子,兒子見了,很不高興,覺得拿出去在同學跟前很沒麵子,於是在家裏哭鬧起來。住在隔壁的我們知道了,趕緊送過去幾隻茶葉蛋,才讓他破涕為笑。

孩子拿到蛋,重要的不是吃,而是“拚蛋”。就是各人拿著自己的蛋,用力去抵住對方的蛋,蛋殼頂破者為輸。小時候,我常會輸掉,長大一點,才知道了竅門。原來蛋是一頭大一頭小的,大的一頭是蛋的氣室,是空的,而小的一頭則很結實,所以要用小的一頭去頂對方大的一頭。還有,拿蛋時,手護住蛋的大部分,隻把要和對方接觸的一點露出來,這樣蛋殼就不容易破碎。那時也有同學拿鴨蛋來與大家拚,他的蛋就成了蛋王了,因為鴨蛋的殼比雞蛋厚得多,與雞蛋頂,是怎麼也不會破的。

除了吃茶葉蛋,還能吃到另一種“蛋”,那就是“鬆花蛋”。網上一查,別的地方所說的鬆花蛋,都指的是皮蛋,看來隻有我們寧波人吃的鬆花蛋,才真正有鬆花的成分。其實,這個“蛋”是假的,是用糯米做成蛋狀的團子,裏麵裹有芝麻餡或黃豆粉餡,這個團子放在鬆花裏滾一下,就成了金黃色的鬆花“蛋”。

鬆花是鬆樹的花粉。從古代的記載上看,鬆花是上好的補品。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神農本草經》,就把鬆花列為上品,稱久食可以強身、益氣、延年,《本草綱目》也將鬆花粉列為上品。而宋代蘇東坡的《花粉歌》“一斤鬆花不可少,八兩蒲黃切莫炒,槐花杏花各五錢,兩斤白蜜一起搗,吃也好,浴也好,紅白容顏直到老”,用鬆花開出了一個通俗易懂的美容養顏良方。但我們家鄉的先人也許沒想那麼多,隻是知道糯米團子沾上鬆花,不但不粘手了,吃起來還有一股特殊的清香。我小時住在大碶,每到清明過後,晴朗的天氣,家裏的水缸上就漂浮著一層淡黃的灰狀物,大人說,這就是鬆花,是從南方塔峙那邊山上吹過來的。正是山裏人把鬆花撣下來,才讓我們吃上鬆花蛋。

第二是吃“腳骨筍”。立夏的菜肴中,少不了一碗筍。那時,毛筍早已落市,人們吃的都是拇指粗細的小筍了,這些小筍大多是野山筍。它們細細長長的,更像骨頭,又象征著農民吃了這筍後能腿腳強健有勁,就稱它為腳骨筍。

立夏還有一件大事是“稱人”,也就是稱體重。舊時沒有磅秤,也很少有人家有大秤,有條件的大戶人家,就會在立夏這一天,把自己家裏的大杆秤拿出來掛在村中的大樹杈上,讓村人們自己來稱體重。大人們雙手拉住秤鉤,雙腳離地就行;小孩自己拉不住,就要放到籮筐中來稱了。那時普遍的溫飽難求,所以如果有人比前一年重了幾斤,就是值得慶幸的事。

三十多年前,筆者在農村學校工作時,每當立夏這天,學校都會向生產隊借來大秤,讓學生稱人,老師把學生的體重記下來,讓他們拿回家去向家長彙報。而那天的早自學,不但不要求學生讀書,也不限製他們吃東西了。學生們胸前晃動著的蛋套裏裝著茶葉蛋,興高采烈地來到學校,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拚蛋比賽,勝利的耀武揚威,失敗的笑嘻嘻地吃被頂破的蛋。上第一節課之前,每一間教室都能掃出一畚鬥蛋殼來,而孩子們的嘴角有時還沾著一些蛋黃呢。這習慣一直保存到二十多年前。隻是在近十幾年,也許吃的東西多,玩的花樣也多,吃蛋拚蛋稱人都不太能吸引小孩了,立夏的風俗才似乎淡出了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