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 遙聞深巷木屐聲 搖籃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這是大家都熟知的搖籃曲。小寶貝躺在母親輕輕搖動的搖籃中,就仿佛坐在微微晃動的小搖船裏,一搖一搖,迷迷糊糊地就搖到夢鄉去了。這給嬰兒用的搖籃,我們本地人卻有另外的名字,叫“搖籮”,又叫“籮窠”。搖搖籃就叫“拐籮窠”。嬰兒用的搖籃,雖然結構和形狀不盡相同,也許各地各國都有,而我們本地人自有另一種稱為“搖籃”的東西,它卻是“成人用品”。
這成人用的搖籃隻有完全用竹子做成這一點與“籮窠”相同。搖籃底平,略呈橢圓形,有近兩米長,半米來寬,可躺下一個成人。後部的籃沿有大半米高,可以給坐在裏麵的人靠背,前部的高度隻有三四十厘米,中間最低,隻有二三十厘米,以便人進出。從側麵看,兩頭高中間低的搖籃,頗似一隻元寶,因此有些地方又稱它為“元寶籃”。它的前後各有一個毛竹片做的架,上麵用棕繩做了套,可穿過竹杠,由兩個人抬起。據老一輩的人說,打出這樣一隻搖籃,一個簟匠師傅要幹上十天。
搖籃是從前鄉間的一種代步工具,它的功能相當於轎子。那時沒有公共汽車,也沒有馬車、三輪車等,官吏、富人、讀書人或醫生等,或為了顯示氣派,或因為路遠體力不濟,就用這搖籃來解決交通問題。兩百多年前有個叫朱滄鼇的文人在遊瑞岩寺後寫的《過靈鷲庵》一詩中有“籃輿得得稱幽探,溪午雲開到鷲庵”之句,句中的“籃輿”即是搖籃。可知他是坐著這搖籃去瑞岩寺的。
這種用人抬的代步工具,除了搖籃和轎子,我還在小說《紅岩》中讀到過一種叫滑竿的,它是兩條竹杠中間綁著一把類似躺椅的東西做成,轎夫用兩個肩膀抬。相比較,轎子應該算是比較高檔的,有氣派,也顯得雅致,但它不但價格貴,人坐在裏麵,時間長了也不舒服。滑竿雖然可以半躺,但它是綁在竹杠上的,人坐上去,就差不多和轎夫的肩膀一樣高,“高高在上”的,心裏總難踏實,隻有在西南山區才不得不用它。搖籃重心放得低,人可躺可坐,在我們平原地區就最實惠了。
搖籃並非是有錢人的專用品,窮人有時也難免會用到它,這主要是用來送病人或產婦去醫院之類。有的地方,搖籃是村子裏的公產,放在公共的地方;有的則是貰器店老板購置了後出租的。誰家有病人或產婦了,就去借了或貰了來用,在裏麵墊上棉被,讓病人躺進去後,就急忙送醫院了。每當這種緊急情況時,村裏常會有急公好義又身強力壯的男人自告奮勇地來擔當抬搖籃的任務,如果醫院路遠,就需要有四個人,以便輪換著抬。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搖籃還曾擔負起一個新的任務——接新娘子。記得《北侖新區時刊》上曾發過一篇《北侖與周邊地區民間往來的故事》,文中說到三十多年前大碶街道共同村樂美成的姐姐出嫁,有這樣一段話:“我們共同村嫁女兒用的並不是花轎,而是用竹篾編織成的元寶籃。新娘子躺在元寶籃裏,一條橫杠穿過籃子上方的耳環,就相當於花轎。”“樂美成說,當初姐姐出嫁的時候,他親自抬著元寶籃送姐姐出嫁。”其實,那時不光是共同村,別的地方也不用花轎了。大家知道,本來,接新娘子是用花轎,但是,到了那個年代,花轎被認為是一種封建的舊事物而遭淘汰,但,新娘子總不能自己走著到男方家去的吧,於是,不知是誰創新用了搖籃,很快的,人們都學樣,新娘子們都坐著搖籃去夫家拜堂了。新娘坐進籃裏,和家裏的父母告別後,羞怯地用花傘遮住臉,兩個“轎夫”就抬起了搖籃。這時,前麵是吹樂放炮的,後麵是送親惜別的,一群小孩子則跑前跑後地看熱鬧,這情景,也別有一番情趣。
現在六七十歲的本地老太太,有不少當初是坐過這搖籃的吧。直到後來,漸漸時興用自行車來迎親了,而農村的合作醫療又使一般的病人可以不出生產大隊,就算出村也有了手拉車之類更方便的工具,至於代步,人們早已經不習慣讓人抬著走了,所以搖籃的幾個功能差不多同時消失,它便完全退出了曆史舞台。
現在已經到了汽車時代,很少有人知道舊時的搖籃了。今天,如果哪裏能找到僅存的搖籃,應該算是難得的文物,值得好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