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守清貧的書畫大家梅調鼎(1 / 1)

甘守清貧的書畫大家梅調鼎

梅調鼎(1839~1906),字友竹,號赧翁。今江北區慈城人。年輕時曾補博士弟子員。有《赧翁集錦》和《梅赧翁手書山穀梅花詩真跡》印行於世。

梅調鼎的書法在博采眾長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獨樹一幟。為此,行家評價他的書法是“能圓能斷、圓斷結合,結體典雅、風神秀逸”。

每天天沒亮,梅調鼎就摸黑起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手拿著筆頭相當長的羊毫,懸著手腕,堅持手寫小楷百餘字,天天如此。要知道,羊毫是所有毛筆中最難駕馭的,因為筆頭上的毛很柔軟,而宣紙又是軟軟的,大號的羊毫,更是柔軟無比,難以用勁,更別提懸空寫字。梅調鼎就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持之以恒,苦練書法。

到了寒冬臘月天,外麵飄起了鵝毛大雪。有好奇的村民想去偷看梅調鼎是不是仍在苦練。到了梅家,隻見梅調鼎將自己的雙手插進了家門口的雪堆裏。村民見此大惑不解,傻著眼看梅調鼎為什麼要這麼做。後來,梅調鼎等兩隻手被凍得通紅,他就進了書房,用凍僵的雙手繼續苦練書法,一直寫到兩手冒汗……

有人還發現在寒冷的冬日,梅家其他房間不生火,隻有書房裏的火盆一直不熄,火盆上始終放著一盆水。村民感覺很奇怪,後來才知道,梅調鼎把水一直放在火盆上,是為了不讓磨墨用的水結冰。

梅調鼎練書法“朝夕磨礪不離手,夏練三伏冬練九”。功夫不負有心人,梅調鼎書法被清朝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見到後,翁同龢大為驚喜,給予“三百年來所無”的書法家的褒揚。

梅調鼎的書法作品連皇帝的老師也給予好評,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因此,不少官吏、富商為了送禮或裝飾門麵,紛紛慕名來到慈城,登門求字。據史誌記載,當時的浙東曾出現“為求友竹字,願出萬兩銀”的盛況。當時梅家處於家道中落,生活比較窘迫的境況,梅調鼎本來可以借此發財。然而,梅調鼎卻不願讓自己的作品成為別人哄抬的商品,更不願將自己的筆墨成為別人交易的“籌碼”。於是,他一律拒絕向他求字的大小官員,又在家門口貼了一副“談笑無鴻儒,往來皆白丁”的對聯。

當時,浙江有好多官員為奉承喜好書法的朝廷中堂李鴻章,想盡辦法,想讓梅調鼎為李鴻章寫一幅字。有一天,梅調鼎一個姓嚴的同鄉高官,邀請他到家拚酒作書,並在一旁準備好紙墨。幾杯酒水下肚後,梅調鼎借著幾分醉意,揮毫潑墨寫了幾幅,寫著寫著,他突然看到一幅白紙上已經寫有“少荃公台大人之屬”,馬上意識到上當了,就說:“哎呀,我今天寫的字有酒氣,不好,不好!”說完,就隨手將已寫好的那幾幅字給撕毀了,並匆匆告辭。因為題字中的“少荃”就是李鴻章的字。如此,弄得嚴姓高官在旁頗為尷尬,想阻止也來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