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舢板少年到商界巨子的葉澄衷
葉澄衷(1840~1899),原名成忠,字家泰,號澄衷。出生於鎮海莊市,清末著名實業家、慈善家,寧波商幫的先驅和領袖。其先後經營五金業、火油業、房地產業、航運業、金融業等9大類項目,贏得“五金大王”、“火油大亨”、“江南甲富”、“國內巨富”等美稱。他熱心社會公益與慈善事業,分別在家鄉和上海設立慈善救濟機構,並先後在老家莊市創辦葉氏義莊,在上海創辦澄衷蒙學堂。
1840年,英國侵略軍憑借鐵甲利艦轟開了中國的國門,從此,五千年文明古國開始遭受帝國主義的蹂躪。就在這個風雨飄搖的年代,寧波鎮海莊市一個姓葉的貧苦農民家中添了一個男丁,他就是後來富甲一方的寧波幫商人葉澄衷。
葉澄衷的父親在他六歲的時候告別了人世,他母親白天下地耕種、晚上燈下紡織,才勉強維持一家生計。葉澄衷九歲時,母親送他到私塾讀書,但不到半年就因付不起學費而隻能輟學。十一歲時,母親被迫將他送至附近一家油坊做幫工,一年報酬僅有一錢和一捆柴薪。小小年紀的葉澄衷咬牙堅持了三年不堪回首的幫工生涯。這些苦難的經曆鍛煉了他吃苦耐勞、勇於開拓的個性。在他十四歲時,一位經常來往於寧波和上海之間的鄉鄰倪先生,看到他家境貧寒,出於同情就跟他母親說願意將葉澄衷帶到上海混口飯吃,他母親便以田中秋穀作抵押向人借得2000文錢作為他的路費。這樣,葉澄衷隻身闖入上海灘。
葉澄衷到上海後,先是在一家小成衣鋪幹了半年雜役,店主隻提供一日三餐粗菜淡飯,沒有工錢。後來又在法租界的一家雜貨鋪當學徒。每天清晨,店主都要他劃著一隻裝有雜貨的小舢板,在黃浦江上向往來船隻上的水手叫賣兜售貨物,直到傍晚才返回店鋪。由於他勤快用心,不多久就學會了一些經商售賣的技能。而且他待客和氣,價格又公道。漸漸地,許多船上的外國水手對這位駕著一葉扁舟的少年貨郎已非常熟悉,而葉澄衷也跟著他們學會了一口洋涇浜英語。
童年的不幸,磨煉了葉澄衷的意誌。在雜貨店當了三年店員後,他用辛苦攢下的錢買了一隻舊舢板,開始自己駕船往來於黃浦江麵,一邊撐船擺渡,順便也販賣貨物,做一點小生意。
一天已是黃昏時分,天色漸漸暗下來。葉澄衷坐在舢板上發呆,想著自己離開家已經三年多了,家中母親為了生活還在辛苦地勞作,而自己這三年多也沒有賺到什麼錢,不能為母親分憂解愁,心裏很是難過。忽然,有人操著英語對他喊叫。原來有個洋人急著要擺渡到對岸去。葉澄衷趕緊叫他上船坐好,然後趕緊搖櫓往對岸駛去。那洋人坐在船上,一個勁地催:“快點,快點,我有急事。”這時,天已黑了,黃浦江上不但風很大,而且過往的船隻也很多。搞不好就會船翻人亡。葉澄衷全神貫注賣力地搖著櫓。那洋人卻還是一個勁地催快點。終於過了江,一靠上碼頭,那洋人塞給他擺渡錢就急匆匆地走了。葉澄衷擦擦滿頭的汗,心想著這麼晚了,我也該收拾收拾回去了。忽然,他發現船艙邊上有一隻鼓鼓囊囊的皮包,馬上意識到一定是那個洋人掉下的。他打開包一看,不禁一陣頭昏腦脹,裏麵竟然是滿滿一皮包的美元。他知道這些錢足以讓他立刻變成一個富有的人,別說回家幫母親分憂,即便把母親接來,在上海十裏洋場買房子、開商鋪做生意都可以了,再也不用過這種風裏來、雨裏去的苦日子了。可是,他自小就是個誠實的人,他的良心告訴他不能這樣昧心貪別人的錢。他想那個丟包的洋人一定很著急,便決定留在舢板上,等待洋人的到來。
葉澄衷忍著咕咕叫的肚子坐在舢板上,江麵上吹來颼颼寒風,濕漉漉的衣服像冰塊一樣貼著身軀,冷得他瑟瑟發抖。他想,要不回去吧,明天早上再來等吧!但是,想到那洋人一定會很著急,他又堅持著等下去。終於,昏暗中響起一陣急促的腳步聲,那個丟失公文包的洋人失魂落魄地尋來了。看到葉澄衷,他一把抓住,嘴裏語無倫次說著:“包……包……”葉澄衷當即把那隻皮包交還給那洋人,洋人一時感動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這個洋人名叫哈利,是一家英國洋行的經理。看到葉澄衷是個拾金不昧、非常誠信的人,也為了報答他,哈利資助葉澄衷在虹口美租界開設了上海第一家中國人獨資的五金店——順記洋雜貨店,葉澄衷從此結束了在黃浦江上漂泊叫賣的生涯。
葉澄衷以五金業起家,不久就成為上海的“五金大王”;後來,他又憑著誠信的美名獲得美孚石油公司的青睞,成為最早“借洋雞生蛋”的商人,獨攬美孚公司在中國的經銷權。他幫助美孚公司想了不少切合中國國情的好點子,使其幾乎占領了整個中國市場,葉澄衷自己也因此成為全上海有名的巨富。
直到現在,在葉澄衷的家鄉鎮海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做人當如葉澄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