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僑商吳錦堂
吳錦堂(1855~1926),又名作鏌,今慈溪市觀海衛鎮錦堂村人。早年在家務農,後到上海當學徒。1885年赴日本經商,在日本神戶開設怡生商號,經營棉製品、糧食、火柴等,並開始中日間的進出口貿易。1907年在兵庫縣創設東亞水泥株式會社,成為明治、大正年間日本關西實業界十大巨頭之一。他在慈溪創辦錦堂學校,曾多次捐款賑災,又出資興修水利,使三北一帶的二十餘萬畝農田受益。
1855年11月14日,在慈溪東山頭一農戶家中,一個嬰兒呱呱墜地,他就是吳錦堂。由於家境貧寒,吳錦堂隻上過兩年私塾。1882年,吳錦堂來到了十裏洋場的上海,在一家叫萃豐的油燭店當了學徒。在上海三年,他除了幹活,一有空閑就抓緊自學語文、算術,還經常虛心向別人請教經營之道。
當時的中國經曆了兩次鴉片戰爭,戰後又割地賠款,元氣大傷。為尋求實業救國、實業興邦的道路,吳錦堂與朋友一起東渡日本,去領略“外麵的世界”。吳錦堂在日本的第一個落腳點是長崎。經過了幾年的努力,他終於在日本商界中嶄露頭角。四年之後,他把經營的重心移到了神戶。吳錦堂在日本創業成功的消息,傳到了國內。一天,吳錦堂收到了李鴻章發來的電報,原來八國聯軍已經攻陷天津,正向北京進發,清兵無法阻擋,局勢岌岌可危。作為一名素懷愛國之情的商人,他是多麼希望祖國能夠強大昌盛啊!可眼前的這份電報,卻無情地告訴他,侵略者的鐵蹄正在祖國的大地上恣意橫行,這讓他感到氣憤和恥辱。他當即決定,向國內捐白銀兩萬兩,以充軍需。兩年之後,東北、華北、華南、江淮等地連續發生水災,吳錦堂聞訊後,又先後捐白銀七萬兩,用於救濟難民。
1905年4月,三北大地遭受了一場罕見的暴雨,當地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受到了嚴重威脅。要防洪防災,必須興修水利。正回家鄉掃墓的吳錦堂,決定承擔起這一責任。他先後拜訪了兩位同鄉先賢,與他們共同探討水利設施的修複與加固。經過商量,最後確定了修築攔阻西水東入的漾塘、杜湖和白洋湖堤壩,疏浚用於泄洪的徐家浦和淹浦,以及將與之相關的橋、閘、路、減水壩等作為維修重點,所需經費全部由吳錦堂承擔。
就在這次確定維修方案的會議上,吳錦堂又提出興辦教育、啟迪民智的設想,得到了與會人員的一致認同。經過幾年的努力,錦堂學校於1908年底建成並開始招生。1909年5月16日,學校舉行了隆重的開學典禮。吳錦堂專程從日本趕來,主持了這一盛典。由於辦學目標明確、經費充足、師資雄厚,錦堂學校先後培養了諸如陳之佛、沙孟海、竺蘭芳、童玉民、包容等一大批名人,學校的聲譽也與日俱增。
就在錦堂學校開學典禮之後,一場持續的狂風暴雨使三北大地再次成為汪洋澤國。大水的浸泡使尚未完成的水利工程再次麵臨險境。為防止這些設施被大水所毀而危及下遊居民,吳錦堂不顧個人安危,赤著腳和鄉親們一起抗災。一連三個晝夜,吳錦堂沒有離開過工地,使在場的每位民工深受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