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古城:衣帶漸寬終不悔(1 / 2)

楊古城:衣帶漸寬終不悔

楊古城1938年10月,出生於舟山市普陀區認母鄉的小山村,八歲隨父母遷到寧波,就讀於第三中學初中、青年中學高中,自學美術3年,1995年退休前曾在寧波報社、文化館、工藝美術研究所工作過,從事新聞記者、美術教師、民間美術研究和地方文化的研究保護工作。2008年被省文化廳文物局推薦,評為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傑出人物,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年度貢獻獎。

癡迷於民間文化遺產

早在1958年,擔任報社編輯開始關注地方民間文化,如寧波著名剪紙藝術家羅楓先生就是最初在報上發表剪紙,報道民間美術的。從此時起在寧波報上撰寫文章鼓勵民藝、收藏民間美術,如民間剪紙鞋花、民間刺繡、雕刻及結識民間藝人。1958年在寧波市文化館工作時籌辦美術展覽就有民間美術和農民畫等。1962年專職研究民間工藝美術、多次下鄉調研、搶救瀕危的民間藝術,其中有骨木鑲嵌、漆金木雕、泥金彩漆、金銀繡、寧海白木雕、木根雕、餘慈草編、鎮海玩具等數十項民間藝術,主辦《寧波工藝美術》刊物,撰寫數百篇研究論述。其中整理寧波骨嵌研究油印本10萬字,拍攝上千張民間美術圖片,收藏數百件民間美術品,成為20世紀50至70年代著名的民間文化研究和保護行家,是寧波市首批民間藝術研究會會員之一。

也許是受多年民間美術研究的影響,我對民間傳統文化以及古文物十分熱愛癡迷。從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由於我對民間佛教造像、中國獅子文化更深入地研究,不僅能繪善雕長於寫作,工作十分踏實。又自費考察國內十餘省積累大量圖文資料,因此陸續編著、出版大型專著《中國佛像藝術》、《中國獅子藝術》、《南宋石刻》、《寧波百橋》、《寧波朱金漆木雕》等,都為圖文並茂。本人善塑能雕,並深入研究製作竹根藝術,作品獲1987輕工業部優秀新作一等獎。1989年主持設計金銀彩繡《百鶴朝陽》獲國家金獎,收藏於北京的中國工藝美術珍寶館。對於寧波地域民間藝術更深化調研,在工藝美術學校任教帶出數十學生。1984年到象山縣主持組織民間竹根藝研討會,在鄞縣、寧海、奉化、慈溪等開講座、辦培訓,幾乎不知何日是星期天。我並不指望靠這些來發財致富,研究民間藝術的就要接受清貧。我認為物質與精神文化相比,精神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更為艱難。

補上地域曆史文化這一課

如今很多人都錯認為我是專長於考古的。因為從1990年前後開始,我突然轉向於文物曆史考古。原因是日本、韓國及中國台灣、香港有許多來甬專家學者對寧波文化了如指掌,而我作為當地人卻知之甚少,因此就專注於地方文史的補課,三五年之後成果突顯。

1995年退休前後,我已經是一名寧波“文化遺產保護誌願者”,屢次受到市文化局表彰,曾被聘為鄞州文化遺產保護專家。我的考查工作很深入。在山嶺間,在荒野裏,一雙舊舊的跑鞋,一架老式照相機,一隻裝有指南針、卷尺、地圖、紙筆的黑色帆布背包,伴隨我踟躕而行,去考察那些被人遺忘的古橋、古石刻、古民居以及瓶瓶罐罐、瓦瓷碎片。與鄉間村人相處很融洽,已作有20餘本筆記。其中最重要的是寧波東錢湖南宋石刻的發現和考證,這批蒙塵八百年的稀世珍寶,終於重放光輝,於2000年被列為國家文保。

1995年之後我國大規模城鄉“改造”,我又致力於呼籲保護市區古建民居有月湖庵、藥皇殿、徐氏書樓、蒼水故居等十餘處文物,如今在我與曹厚德、王介堂等帶領影響下,有一大批百餘人的文化遺產保護誌願者,守望在各街道、小區、鄉間。在寧波各市、區、縣,我曾為寧海黃壇、前童,清潭、西嶴等,為鄞州韓嶺、走與馬塘等古村落的保護,有的往返百餘次,把省人大毛昭晰先生都感動了,把縣、市文化、旅遊、新聞媒體、當地幹部、農民都感動了。十年工夫,前童村成為國家曆史文化名村,黃壇成為省級保護單位,市級保護單位有寧海清潭、象山黃埠村、鄞州走馬塘、韓嶺村等十幾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