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古城:衣帶漸寬終不悔(2 / 2)

1997年12月,正值王應麟逝世700周年。我與曹厚德、王重光、王介堂參與發起200名民間人士舉辦紀念《三字經》及王應麟活動,這是王應麟逝世700年以來的首次大型民間紀念活動。此後不久,又在深山嶴裏找到了王應麟墓,最終被定為文保單位。2005年,在王應麟故裏——海曙區念書巷立碑紀念。2001年和2003年兩次獲得“寧波市十佳文化遺產保護者”的榮譽。2003年起每年被評為海曙區先進文保誌願者。2005年,榮獲浙江省優秀業餘文保員。2008年獲中國文化遺產年度貢獻獎。

1998年,我應日本和中國台灣文化團體之邀出訪和講學中國民間美術、佛教文化和獅子文化。在日本奈良東大寺考證發現了南宋時期七個寧波工匠漂洋過海幫他們建造的東大寺建築和石獅子。在台灣鑒定獅子博物館的五千件曆代石獅子,愈發感受中國民間文化博大深厚,也更意識到保護民間文化的意義和曆史責任。從1993年起,我和本地的夥伴們調查和實地考察寧波古橋有513多座、南宋及明清石刻上千件,考證古塔30多座、古民居數十處,己撰寫寧波古戲台百餘篇,並且一切經費都是由自己承擔的,但卻仍樂此不疲。

守護非物質文化的一員

2004年以來我國又全麵進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和保護,我被聘為市專家組成員和省專家組成員,同樣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從1962年開始,曾先後對寧波地域民間手工藝的朱金漆木雕、骨木鑲嵌、泥金彩漆、金銀彩繡、龍鳳戲袍、民間刻塑、陶瓷、石雕等,配合文化部門進行過搶救性研究和保護,並從中調研、總結,從1996起又完成了《四明尋蹤》、《南宋石雕》、《寧波老橋》、《寧波朱金漆木雕》、《寧波古戲台》等書的編寫。其中多項已被列為國家級、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1998年被江東區文化局聘請主編《江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田野調查》,又應鄞州區文化部門邀請,擔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顧問、專家,致力於鄞州非物質文化調研、編撰、審定等事務。雖然已年逾七旬,仍精力充沛,熱情不減。

近60多年來的文化遺產保護和弘揚,得到了上級政府,主管部門和更多誌願者的支持和幫助,更意識到文化遺產的概念就是先人留下的精神和物質財富,隻有依靠更多的民眾和社會人士,才能順利地更廣泛地達到保護、傳承、弘揚的目的。因此要依靠社會各界和新聞媒體,通過宣傳把文化保護的理念灌輸到每個人的心中,隻有人人都有守護意識,先人留下的文化遺存才能被更好地保護。我認為自己年事己高,隻是文化主管部門的助手,默默無聞地整理、保護著千百年來留存的精神家園,能力有限,所以喚醒更多的人的守護意識更為重要。因此二十多年以來為了讓更多的人支持和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發起並倡導組織“市民文化旅遊”,以“知我故鄉,愛我中華”為主題已達180多批,參與市民共達萬餘人次;還多次應邀文化講座,向市民、學生廣泛宣傳寧波的文化和曆史。如前年為鄞州高級中學宣講鄞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500師生聽講。還在當地社區、學校、圖書館等6數次做報告深受歡迎。其他如去年在省市報刊撰文數十,為江東區報省《龍鳳戲袍》撰編影像片等;此外還策劃組織民間團體立碑,如今鄞州大梅山護聖寺碑、慈溪虞世南故裏碑、寧海方孝孺讀書處碑、徐霞客驛站碑等,以此喚醒更多的人們保護曆史文化遺產,守護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