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覓情趣,悅心智 ?也談讀書(1 / 1)

第三輯 覓情趣,悅心智 ?也談讀書

有人說:“讀書有好處,這個道理連農民都知道。”此話沒貶低農民的意思,而是想說明讀書的重要性。我家祖祖輩輩是農民,作為農民的後代,我自然也應該知道讀書的好處。

然而,學生時代的我卻與其他一部分同學一樣,患有“厭學症”。究其原因,也許是還沒有真正悟到“讀書有好處”的真諦;也許是對學的東西提不起興趣,尤其是那“痛苦”的過程——老師總是將所有的東西都當成“佳肴”,“填鴨”的結果便是“厭食”。

許多認知是伴隨著心智的成熟才逐漸到位的,我對“讀書有好處”的理解便是如此。年齡漸長,心智漸熟,對人生的感悟也漸豐,此時,就發現讀書是解答許多人生疑惑的“鑰匙”。於是,對讀書產生了一種與日俱增的向往,直至朝夕相處、形影不離。自忖:這可能是骨子裏本來就有喜歡讀書的種子,隻不過是到了一定的時候才開始萌芽的緣故吧!

我喜歡讀書,很大程度上還因為喜好清靜,“讓愛熱鬧的去熱鬧,清靜者自清靜”。這種順乎自然的本性,與讀書需具備的性情暗合,因而,讀書也就成為一種自得其樂的生活愛好和習慣,就像別的人喜歡呷酒品茗、玩牌下棋、寫詩作畫一般。

我讀書不求名利,不圖虛榮,也不是為了附庸風雅,更沒有奢望“無名有品,無位有尊”的境界,純粹是衝著興趣和好奇。所以,盡管讀過為數不少的書,但至今沒有某一方麵的係統鑽研,更談不上有一定造詣,隻是簡單地將書中的“樂點”裝入自己心靈的行囊而已。讀過的書也就像雜貨鋪裏的商品,五花八門,看似“萬寶全書”,卻又處處“缺隻角”。

讀書的方法也一樣,起初,我是那種“大口飲茶、囫圇吞棗”式的讀書,此般讀書,不但有煞風景,而且得不到所悟,即使讀有所悟,難獲真諦,也往往在一夜之後雲飄了。天長日久,才漸漸有了心得,原來,讀書如品茗,應不厭其細,不厭其緩,否則便無以得知其真實的妙處。

宋人陸象山主張:“讀書之法,須是平平淡淡去看,仔細玩味,天長日久,才漸漸有了心得,不可草草,所謂優而柔之,厭而飫之,自然有渙然冰釋,怡然理順的道理。”我深知己愚,缺乏過目不忘的能耐,便逐漸取法陸象山,下“慢”功夫,“慢”中取“精”。像一首湘西民歌唱的那樣——“冷水泡茶慢慢濃”。冷水泡茶似乎有悖常理,但“慢慢濃”卻富含哲理。

我喜歡讀那些與自己心氣相投的書,而人生不同階段的心氣差異很大,因而,讀的書也有所不同。年輕時,極喜歡充滿陽剛的書,如軍事、偵探、體育、旅遊等;入中年後,則熱衷於曆史、人文地理、收藏、人物傳記等,說來也奇怪,唯獨不喜歡言情、科幻、神話類的書。每每有鍾情的書到手,便會牽腸掛肚,愛不釋手,恨不得立刻丟掉手頭的一切,沉浸到字裏行間……

我讀書的習慣雖然還沒有達到像素心農夫那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境地,倒也有幾分孜孜不倦的樣子。午間休息、睡覺之前、出差路途都會與書相伴……最過分的莫過於如廁也翻書了,這種陋習屢遭質疑,但仍是一副“虛心接受,堅決不改”的德性,看來,書籍有時還真有“鴉片”的影子。

古人曰:“書中自有黃金屋”。所謂的“黃金”,也就是書中有知識,有經驗,給人以啟迪;書中有涵養,有情操,給人以熏陶;書中有智慧,有樂趣,給人以快樂……因為讀書,便會有更多的思考,也會有動筆的衝動。偶然,喜歡將自己的讀書心得和人生感悟爬上“格子”,一旦報紙上有自己做的“豆腐塊”,心裏是一種學有所得的快感。

當今走紅作家麥家先生說過:“從終極意義上說,讀書的最終目的就是精神回家。”人生注定是孤獨的,這種感受會相伴一生,驅散孤獨的方法有很多,回家可能是一種最有效的方法。在我的眼裏,“書籍”便是精神上的家,它帶給我的溫暖和快樂,會驅散一切煩惱、委屈和孤獨。文字是養心的,孤獨在文字麵前會煙消雲散。有時候哪怕拿起一本電視遙控器的說明書來讀,原本煩躁的心情也就會頃刻平靜下來。

古今中外,先賢們對學習和讀書的好處有過不少經典的讚賞,在眾多的語錄中,我最信奉的是:“讀書的過程就像尋找親人的過程,當你擁有了親人,你的生命就不孤獨。”

201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