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覓情趣,悅心智 淺談《中庸》(1 / 1)

第三輯 覓情趣,悅心智 淺談《中庸》

《中庸》是中國古代的“四書”之一,被奉為國學經典,是一部探討有關“人性”及“道”的書。所謂“人性”,是指人的天然稟性;所謂“道”,是指循著“人性”行事的方法和規矩,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中庸之道”。

在日常生活中,“中庸”兩字易被誤解,往往被認為是一種沒有是非判斷的折中態度,或者是一種平常的、平和的態度,有缺乏“鬥爭性”之忌,又有“和事佬”的味道,不具備積極意義,尤其是在當今充滿改革和創新的現實社會中,似乎是一種應該摒棄的態度。

而儒家思想包括《中庸》給“中庸”賦予了特別的內涵。《中庸》指出:人或事物以自身的本性存在時,是謂“中”,即中正或正中;此外,對人或事物的把握與其自身的本性一致時,也是“中”,即切中。而“庸”則是指人或事物存在的平常性和普遍性。“中庸之道”也就是準確地把握人或事物的本質並以此行事的方法。這就不難理解它的合理性和科學性了。可見,當“中庸之道”實現的時候,也就是人或事物實現自身本性的時候,此時,天是天,地是地,萬物是萬物,各是其所是,各安其所,各遂其生,彼此相安無事,也就是整個世界圓滿和諧的時候。

如此看來,“中庸”是一個把握人和事物的正確方法。一個事物之所以成為一個事物,有它存在的邊界,正是在這個邊界之中,一個事物才能作為一個事物。“中”就意味著事物恰好處於它自身的邊界之中;若事物超過了自身的邊界,那是“過”,它就成了另一個事物;若事物尚未達到自身的邊界,那是“不及”,它還沒有成為該事物,隻是該事物的相關物。因此,隻有“中”才能代表事物的本質,以此處理問題才能符合“道”的要求。

由此,不難讓人聯想到“度”。履行“中庸之道”的關鍵,其實就是把握一個“度”。“度”在哲學上的涵義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質的穩定性的數量界限。”這其實就是“中”的涵義,“度”也可通俗地理解為“分寸”。把握好“度”,就是把握了事物最能反映其本質的狀態,所謂“不前不後、不左不右、不過不剩”;把握好“度”,就是把握了待人接物的正確方法,所謂“不偏不倚,不卑不亢,親疏得當”;把握好“度”,就是把握了處理問題的方式,所謂“不急不緩,有張有弛,進退自如”。

《中庸》希望人們按“中庸之道”行事,並以此約束自己的行為,達到修煉自己品行的目的。這多少有點讓人左顧右盼,小心翼翼,甚至無所適從。其實,《中庸》並不約束“人性”的自由,隻是要求“人性”的張揚適時、適地、適度而已。譬如,它主張:“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意思是說:人在沒有喜怒哀樂時,人心是平靜的、空靈的和透明的。一旦有了喜怒哀樂,也是正常的,隻要因喜怒而喜怒,因哀樂而哀樂,合乎節度,沒有過與不及,便是符合常理的,此時,人心也是平和的,也就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這樣每個人心氣都是順的,社會秩序也就井然,天下也就太平了。

《中庸》對“中庸之道”推崇備至,認為它是人的最高道德標準,是至德。《中庸》主張:“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懲惡揚善,執兩用中”,“白刃可蹈,中庸難得”,“君子之道費而隱”,“道不遠人,遠人非道”,“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凡此種種,就是為了反複告誡人們:凡事必須把握其本質,並應循著本質行事,而且片刻也不能偏離。這樣,就能成為一個行為得體、道德高尚的人,否則,走的便不是正道了。因此,《中庸》也是一部勸人為善,教人守道,提高人素質和境界的書。

“中庸之道”,雖然隻是簡明之道,卻是天下至高無上的大道。它是中國人傳統的精髓,體現了中國國民性格的特征,也是中國人把握事物和處理矛盾的行為準則。雖然世人對此有褒有貶,評價不一,但終究有其生存價值和社會功用。正像一位名人所言:“我們中國人,應用這種哲學——中庸之道。它能促使人奮發圖強,又讓人樂觀而不趨於功利,是我們中國人心中的自由定義。它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之處。我並不尋求所有人的認同,隻是自己樂此不疲,堅持不懈!”

《中庸》在儒家智慧中具有特別的意義,它是一部永遠散發著道德光芒的書。

201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