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覓情趣,悅心智 ? “牙” 趣(1 / 1)

第三輯 覓情趣,悅心智 ? “牙” 趣

收藏界有句至理名言:“眼有即擁有!”意思是說,凡是飽過眼福的收藏品,就像是自己擁有的一樣。這顯然是一種帶有“阿Q精神”的說法。但是,細究一下,還是有其道理,因為任何人都不可能擁有世上所有喜歡的東西。諸如收藏品,欣賞的過程不就是收藏和享有的過程嗎?尤其是對於像我一樣尚未真正涉足的人而言,這是一種很有安慰力和滿足感的說法。

凡是收藏愛好都大致經曆過“趣”“取”和“癡”三個階段,也就是先對收藏引起興“趣”,繼而逐漸獲“取”藏品,最後到“癡”迷收藏。盡管我還不是一個收藏愛好者,卻對有些“玩意兒”有一股喜歡“瞧一瞧”的衝動和欲望,因此,尚處於“趣”的萌芽狀態。

雖然自己遠沒有達到“取”的階段,但卻有許多解眼饞的機會。不知為何,周圍那些愛好收藏的朋友,十分樂意將各自“閨”中的藏品讓似懂非懂的我評頭品足一番,一旦有“寶”淘得,更喜歡在第一時間讓我“坐享其成”。這種“一份快樂,多人共享”的德性,也逐漸激起了我對收藏的興趣。

或許是南非琳琅滿目的象牙製品給我太多的視覺衝擊,或許是故宮珍寶館那些精美絕倫的象牙雕品讓我驚訝不已……總之,在繁若星辰的收藏品中,我似乎對象牙雕品特別好奇,細細品味後,便覺“牙”趣橫生。

“牙”趣,趣在曆史,我國的象牙雕刻工藝有著悠久的曆史,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藝術遺產之一。在已有七千多年曆史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考古工作者就發現了雙鳥朝陽紋牙雕、象牙雕刻花小盅、象牙鳥形匕和蛋紋象牙雕刻圓形器等十幾件象牙雕品,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最早的牙雕藝術品。此外,全國眾多的文化遺址都出土過不同時代的象牙雕品,讓我不得不為先人的聰穎和對生活的追求發出長長的感歎聲。

“牙”趣,趣在材質。象牙雕品均以象牙作為原材料,既獨特又稀有。象牙質地細膩光滑,色澤典雅柔和,造型自然別致。因為硬度適中,極易用刀,一直受到上至宮廷下至黎民的青睞和追捧。如今,隨著社會進步,人類保護自然的意識加強,尤其是國際組織對野生動物保護力度的加大,新的象牙采集、加工、交易已被禁止,所以,曆史遺留下來的象牙雕品更加彌足珍貴,也讓廣大收藏者一“牙”難求。

“牙”趣,趣在題材。象牙雕品的造型以人物、擺件、文房陳設、杯碗、動物為主,其中尤以人物最為豐富。最常見的人物造型是神仙、菩薩以及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和戲曲中的人物,還有帝王將相。主要有觀音、彌勒、達摩、羅漢、八仙等,也包括壽星、老翁、士大夫、仕女、武士等,還有一些國外人物形象,如聖母、修女等。這些人物的造像往往借助象牙的自然彎曲,隨形雕琢,構思新奇,衣飾花紋的表現則帶有很強的裝飾性,而且特別注重人物麵部五官和表情的刻畫,手法誇張卻非常傳神,栩栩如生。

牙雕作品中的筆筒、擺件等大都以景觀為題材,山石、鬆柏、樓閣、祥雲、舟槎等,畫麵無不逼真,意境深遠。

“牙”趣,趣在工藝。由於材料珍稀,因此,象牙雕刻遠比竹雕、木雕要求高,既要細心,又要節省材料。然而,象牙的雕刻工藝自商代就已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到了秦漢得到進一步的提升,而唐宋則是相當精美了。明朝初期,鄭和下西洋,打開了中國與南亞、非洲各地經濟文化交流的通道,那裏盛產的象牙也大量流入中國,從而更大程度地促進了象牙雕刻工藝的發展,形成了牙雕的鼎盛時期。

我國曆史上的牙雕作品大多產自北京、揚州、廣東三地,形成了江南和廣東兩大流派,江南派的風格是文化氣息濃鬱,整體構想奇峭清新,氣韻生動;廣東派的風格則是纖細精美,尤以雕作象牙宮燈和象牙球見長。但不管何類流派,大都用刀簡練生動,刀刀圓順自然。其雕刻之精細,造型之生動,令人歎為觀止,趣意頓生。

正像感受“牙”趣一樣,許多收藏品其實都蘊含著獨特的傳統和文化,它帶給人的愉悅不僅僅是它的“實體”,更主要的是它的“靈魂”。因此,真正愛好收藏的人,除了看到它的“黃金價值”,更要看到它的“美玉價值”,因為它的內涵遠遠勝於那些“數字”,當人們了解一件收藏品的文化和藝術真諦時,就像人遇見知己一樣,盡管沒有收藏它的“實體”,但卻看到了它的“魂”,那不就是擁有它了嗎?

201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