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覓情趣,悅心智 “錯”字趣讀
因為喜歡旅遊,每一次外出,我總會想方設法擠出點時間,領略一下異鄉的風土人情,順遊當地的風景名勝,尤其是古跡。每一處古跡除了自身吸引人的故事外,還有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那就是隨處可見的“墨寶”,而那些盛名在身的古跡,更是“墨寶”累累。曆史上“到此一遊”的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們,可能是因身臨其境而雅興大發的緣故,或題匾,或撰聯,或作詩……便有了一種別致的“景點文化”。而絕大部分景點的管理者,絕不會浪費這類資源,將眾多的“墨寶”歸編起來,印刷成冊,讓遊人們帶回家,細細品賞,同時,又獲得可觀的收益。
不知何時起,喜歡“墨寶”的我,陸續發現那些廣昭天下的名作,居然也會出錯,驚歎之餘,往往是經人點撥,方解個中奧妙。
初次見到此類錯字的是在杭州西湖的湖心亭,此處的石碑刻有屢下江南的乾隆皇帝手書的“蟲二”兩字,這兩個似錯非錯的字,讓遊客們一時摸不著頭腦,思來想去,難解其意,倒有知情者告白:是乾隆皇帝故意將“風月”兩字的外邊去掉,以讚美此處“風月無邊”。簡單的詮釋,讓我不得不佩服乾隆爺的奇思妙想了!
有一年,在山東出差,順遊天下最有文化氣息的地方——曲阜孔府。未進大門,便能看到孔府大門正中上方懸掛的藍底金字“聖府”匾額。門兩旁明柱上,懸掛著一副對聯,上書“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上聯中的“富”字少了上麵一點,寶蓋頭變成了禿寶蓋,下聯中的“章”字寫得極不規範,下麵的一豎一直通到上麵。
最有文化的地方怎麼會弄出這麼個文化笑話?我像發現“新大陸”似的大聲招呼導遊。導遊似乎並不感到意外,介紹說:這是最有文化的錯字,此兩錯字是書寫者紀曉嵐故意所為,寓意為“富貴無頭”“文章通天”,一下子就體現了孔府這個非常門第的身份。我聽後連連叫絕,悔不該自作聰明,頓覺自己的膚淺。
“明”字寫作“眀”字可能是景點上最多出現的錯字之一。南京的明孝陵、成都的武侯祠、濟南的大明湖等等都有它的蹤跡。據考,出現這種現象的多在清代,由於清代文字獄盛行,許多文人不敢直書大明王朝的“明”,擔心惹“反清複明”之禍,但又繞不過此字,故有人將“日”易為“目”字,其他人也紛紛跟著“睜眼寫錯字”。於是,就有了眾多的“目月”字。但有一處例外,即成都武侯祠的橫匾——目月良千古,此處的“目”代替“日”是一種智慧,“目月”代表的是一雙慧眼,大致是指“明君之明重在識人、識勢。”諸葛亮正是有這種眼光的人。
有的錯字是書寫者的“有意錯”,蘊含自己的感慨和忠告。江蘇揚州大明寺的平山堂,正堂左邊的“風流宛在”匾額係清代兩江總督劉坤一為追念大文人歐陽修所書。歐陽修在揚州主政期間業績驕人,但生性風流,鬧過不少韻事。劉坤一把“風流宛在”中的“流”字有意少寫頭上一點,而在“在”字的右下角添上了一點,意思不言而喻,希望“風流少一點,實在多一點”。如此,極富哲理的“有意錯”,也折射出歐陽修當年行為上的不檢點,以告誡後人。
類似的“有意錯”有時也充滿人性。曆史上,康熙與後來的乾隆一樣,都是喜歡到處留字的皇帝。在杭州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花港觀魚,那塊“花港觀魚”碑便是康熙的禦筆,碑上繁體的“魚”字下麵隻有三點,明顯少了一點,按理,康熙爺絕不會連“魚”字也不會寫吧!原來,舊時四點代表“火”,魚在火上烤,不就成了“烤魚”嗎?三點水,魚在湖中,便可瀟灑地暢遊了。如此看來,“不殺生”也多少體現了康熙慈善的一麵。
久而久之,後來當我在國內一些著名景點見到“錯”字時,不但見怪不怪,而且更易撩起興致,推敲其中的奧秘。看來,此類錯字也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表達的是一種意境、一種藝術,也許,它更能從另外一個角度詮釋中國文化的豐富多彩和博大精深吧!
201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