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覓情趣,悅心智 漫談“老人言”
“老人言”,顧名思義,是“老人們的話”,也就是我們的爺爺、爺爺的爺爺們……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的古人老話、民間老話,這些口口相傳的經驗之談,沒有冗長的篇幅,沒有講究的結構,更沒有奢侈的用詞,不要說擺不上大學講台,有的甚至土得掉渣。然而,就是這些極為平談的“老人言”,卻言簡意賅,富含哲理,是一種最直接、最純粹、最管用的人生智慧,讓子孫後代受益匪淺。即使是在高科技、知識化、信息化鋪天蓋地的當今社會,“老人言”相比於那些令人敬畏的高級學問,也毫不遜色。它依然帶著泥土的芳香,散發著清新的氣息,啟迪著人們的思維。“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告誡,始終得到人們的信奉,也體現了“老人言”的至尊地位。
當然,並非所有的經驗之談都能得到傳承,隻有那些從生活中來,經曆了時間的洗禮,並由後人們反複參證而百用百靈的古訓,才會流傳不絕,成為“不立文字的經典”,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老人言”。由此不難判斷,“老人言”其實是一種源自民間的智慧,是草根智慧的集中體現。在經濟落後、知識貧乏的社會,人們沒有多少接受教育的機會,也沒有多少知識供人受用。於是,先輩們便將從生活中提煉出來,並經反複驗證有益的經驗,作為寶貴的“知識”,以口口相傳的方式繼承下來,用來幫助指導後人們的實踐和行為,最大限度地回避可能出現的失誤,便有了“老人言”。而這種傳授“知識”的方式本身也體現了“老人們”的智慧。
縱觀中國曆史,近看現實社會,代代輩出的精英群體中,不難發現“草根們”的影子。盡管他們缺乏係統、正規的教育,然而都得到“老人們”的指點,同樣幹出了驚天動地的大業,創造了不凡的業績。“劉項原來不讀書”,卻是亡秦的兩位主角,縱橫天下;朱元璋“鬥大的字不識幾個”,卻端坐大明王朝的龍椅;茶樓跑堂出身的李嘉誠,卻是全球華人首富……就是在知識處於“爆炸”狀態的今天,中國的經營業主中從來不缺“草根派”,他們沒有學過MBA,卻懂得經營之道,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搏擊中遊刃有餘,並創造出一個又一個令人刮目的經營奇跡和模式。他們雖然缺少“科班”教育,卻懂得擷取先輩們的智慧,並善於從“社會大學堂”中汲取經驗,正是這種“無師自通”式的學習,成就了他們的事業。
更令人驚奇的是,當天下被一些文人學者們弄得不知所處,誰都不知道如何為好的時候,站出來的往往就是這些“草根們”,他們用不容置疑的方式:你們靠邊歇著吧!事情應該這樣幹!於是,一套套簡便易行的新製度出台了,一套套切實有效的新方法出爐了……隨之,一條國富民強的金光大道便展現在國人的眼前。
因為源自生活,因而,“老人言”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麵麵。有告誡立身處世的,如“學好三年,學壞三天”,“能大能小是蛟龍,能大能小是英雄”,“凡事留一線,他日好相見”;有界定人際關係的,如“廣交不如擇友,投師不如訪友”,“人心換人心,八兩對半斤”,“癢要自己抓,好要別人誇”;有幫助把握命運的,如“苗好一半穀,妻好一半福”,“有山必有路,有水必有渡”,“有福之人不用忙,無福之人忙斷腸”;有提醒洞察人性的,如“公道不公道,自有天知道”,“瘦狗莫踢,病馬莫欺”,“黃連救人無功,人參殺人無過”;有指點求知益智的,如:“若要好,問三老”,“不懂裝懂,一世飯桶”,“不怕學問淺,就怕誌氣短”;有鼓勵創業謀事的,如:“不怕百戰失利,隻怕灰心喪氣”,“人憑誌氣虎憑威”,“不怕無能,就怕無恒”;有告勸就業敬業的,如“不怕人不請,就怕業不精”,“莫說‘等一等’,要說‘馬上來’”,“千招要全,一招要精”;有主張持家教子的,如“攢錢不如教子,閑坐不如看書”,“教子光說好,後患少不了”,“當用時萬金不惜,不當用時一文不費”……也許,在高度重視“本本”教育的今天,會有人對“老人言”不屑一顧,認為這種草根智慧是低品位的,登不上“知識”的大雅之堂。但老子說過:“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先”,沒有“草根”,哪有“高級”?被奉為百代經典的《易經》《詩經》《論語》等等,本來就是口口相傳的草根智慧,無非以文字形式記錄下來了,才貼上了經典的標簽。如此,那些未被著書立說的“老人言”們,難道不是經典嗎?
假如你想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創造非凡的成就,讓生命留下一道絢麗的彩虹;假如你想讓自己的人生遠離失敗和挫折,擁有安逸、平淡的生活;假如你想自己不再承受無法釋懷的苦楚,走出陰雨連綿的日子……那你都得學會傾聽“老人言”,它是人生的“智慧樹”“說明書”和“導航燈”。
“老人言”,是老人的智慧,老人的箴言,看似自言自語,卻是人間至理。
201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