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大約是在2006年,在打工者雲集的沿海發達城市寧波,市作家協會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打破地域限製,吸收外來打工者中的文學寫作者加入市作家協會。這個在全國文壇是一個創舉,它順應了當時迅猛發展的全國人口大流動的形勢。寧波的媒體率先進行了報道,立即引起了全國新聞界的重視。上海、北京、浙江等知名媒體紛紛前來采訪。於是,我的先生、時任市作協秘書長王毅一下子成了大忙人。當然,不負眾望,王毅手頭積累了不少這樣的典型,在北侖打工的彭素虹就是他隆重推出的一個。我也是那時第一次知道了彭素虹的名字。
那次推薦讓彭素虹有了改變命運的契機——全國各家媒體的報道使她在寧波眾多打工者中脫穎而出,她的才華開始引起有關部門的關注。幾年後她被招聘進了地處北侖的寧波日報開發導刊,成了一名副刊編輯。當然,這些戲劇性的變化,是在我的一個老朋友陪同她到我家,請我為她的作品集寫序時才知道的,她也到這時才恍然大悟,原來從未謀麵的王毅老師竟然是她命中的“貴人”。
彭素虹是個打工文學作家。朋友是這樣向我介紹的,這也是我答應為她的散文集《往前趕路》寫序的一個重要原因。“打工文學”是文學中的一個新名詞,是中國社會現代轉型中的特有現象,它是應運而生的。就像“傷痕文學”“知青文學”也是一個特定現象一樣。“打工文學”,嚴格地說,是打工者寫的文學,同時也是寫打工者的文學。我這樣說,是想突出這類文學的特定性、規定性。換言之,“打工文學”,是反映打工族這一社會群體的生活和感情、追求和奮鬥的文學,它表達的是“彭素虹們”在卷入城市化進程以後經曆的種種遭遇,它要表達的是打工者強烈的錯位感、失重感、緊張感、異化感、斷裂感,以及在精神結構和文化心理的深處發生的前所未有的矛盾衝突。
當然,現在的打工文學與當年的打工文學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如果說,當年的打工文學更多的是描寫痛苦無告的小人物、掙紮在貧困線上的弱勢群體,現的作者筆下已經不搞苦難崇拜,或者把貧窮神聖化和道德化。隨著打工文學作者們在城市裏生存境況的迅速改變,他們的思考方式及表達方式也在迅速改變,這一切必然反映在他們的作品中,產生不同的審美效果。
這本散文集是彭素虹的第二本集子。綜觀全書,雖然作者依然從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出發,繼續保持了“打工文學”的表現主體,如在《一路上有你》一章中,作者以在寧波打工的新寧波人的生活為基本內容,表現這個群體的生存狀態、精神狀態以及生活命運,努力塑造新老寧波人和諧共處、融合發展的文學形象。但仔細讀來,在更多的章節中,作者對生活的思想認識已然不同,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甚至文章的藝術氣質也有很大不同。不可否認,作者經過不斷修煉,已經能跳出小我,站在更高的視角上剖析人生,作品正在以充滿生命溫度的筆調,更成熟、更深刻地表現身邊的生活,更多地記錄內心感悟。她的筆下不再是昔日艱難的展現,而是靠近正在形成的中產階級,表現他們的情感、智慧、成功和樂觀的生活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