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與彭素虹這些年的生活、工作有關。多年的努力,使她已成功融入這個城市,並滿懷喜悅地成為這個城市的主人。因此,她的作品自然而然轉型,從打工情懷轉向了廣闊天地。轉型是大勢所趨,轉型也是社會一種可喜的進步。打工文學如果總是寫著苦難,總會有枯竭的一天,如果一味這樣下去,將會無路可走。我們欣喜地看到,無論是她的讀書筆記、人生感悟,還是最常見的旅途見聞,她的書寫不再是以個人經驗為中心的人和事,而是開始接近“曠野寫作”,顯示著她正在走向文學更廣闊的領域。
或許,對這種文學是否叫“打工文學”已並不重要。我們不能否認的是,《往前趕路》肯定與打工文學有著最直接的血緣關係。文學的責任是:對弱者關懷他們的生存,對強者關懷他們的靈魂。時代已經發生巨變,“打工者”的含義也發生了深刻變化,一種更為開放的、吸納了多種生活元素的打工文學正在積極出現。彭素虹作為新寧波人中的一員,十餘年來,站在改革的最前線,與寧波一起走過了風風雨雨,從來就沒離開過,個中滋味,是別的任何文學創作者無法體會到的。從字裏行間我們可以觸摸到作者心靈的顫動和真實的體溫。這也決定了她的這些作品與眾不同,它們從另一個角度表達了作家對社會、對時代的思考,同時,為打工文學寫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為打工文學進入文學新維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我特別欣賞本書的題目——“往前趕路”。往前趕路,不屈不撓,永無止境,永不停息,這是一種人生態度,是一種進取的姿態,也是一種境界,這種文學精神滲透著新生代青春的血液,它所產生的巨大的穿透力,不隻是對打工群落,對我們、對所有人都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有益的啟迪。
也許有一天,打工文學會消失,就像“傷痕文學”已經成為曆史的一個符號,“知青文學”代表作家也已經宣布擱筆一樣,隨著打工者對新環境的深入融合,隨著全社會的遷移成為一種常態,這類應運而生的文學也必然會應運而消失——不要傷感,消失,有時也是一種進步的必然!
而到了那一天,我們再回過頭來閱讀彭素虹們的作品,我們一定會體會到,曆史的每一種存在,原來都是為了造就人類心靈更華美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