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種擔心和思考,寧海人早在2011年5月就有了。2011年5月27日《寧波日報》文章《三門灣,開發潛力無限》寫道:
不久前,《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規劃》獲得國務院批複,規劃提出了“一核、兩翼、三圈、九區、多島”的海洋經濟發展空間布局。在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的今天,作為浙江沿海“三灣一港”中重要一灣的三門灣整體開發卻沒有納入規劃,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三門灣區域應加快開發。”5月20日,在寧海舉行的三門灣經濟合作與發展高峰論壇上,專家呼籲,把三門灣開發擺到更重要的位置,上升到全省的戰略。
5月20日,在“三門灣經濟合作與發展高峰論壇”上,寧海、象山、三門三縣聯合發布了《關於進一步推進三門灣區域合作的倡議書》。
積極倡議三門灣開發的寧海掛牌成立了三門灣新區開發建設“前期辦”公室,將三門灣開發和寧東新城發展納入一體。目前,規劃設計、招商引資等前期工作正有序推開。
在象山,人口占全縣人口一半的三門灣也進入了象山縣政府的發展視野,今年,一份由象山縣發改局起草的《象山縣環三門灣區域發展設想》應運而生。
由於涉及兩市三縣,如何統籌發展,共同開發,成為三門灣開發麵臨的重大課題。專家認為,三門灣區域開發,離不開三地聯動發展。兩市三縣如果各自為政,就會事倍功半,甚至出現相互掣肘的局麵。因此,要在省級層麵,盡快編製出台三門灣發展規劃。
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經濟綜合研究室主任王海峰參與了三門灣開發課題研究,對三門灣的自然條件有深入的了解。“盡管與周邊地區相比,三門灣一帶還處於浙江沿海地區發展窪地,但後發優勢明顯。”王博士認為,三門灣應主動接受杭州灣和溫台經濟圈的輻射,成為連接杭州灣和溫台經濟圈的新經濟增長極。在發展戰略上,發揮特色產業優勢,培育長三角先進製造業集聚地,探索新的工業化模式。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陶小馬則認為,在有港口、有土地資源的條件下,三門灣開發應以發展工業化的中後期產業為方向,如深加工、裝備工業,同時開發臨港型產業。
在寧波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區域發展戰略中,寧海三門灣新區無疑是當前港城寧波深化“南統籌”戰略的重點區域。對此,寧海縣委書記王劍侯用“眼光遠、目標高、配套性強”來概括今後的開發目標,他表示,要以產業開發為先導,推進人口集聚,讓三門灣這一“藍色引擎”為綠色經濟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