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與中國著名生理學家朱壬葆在學院圖書館的一次偶然對話,改變了吳祖澤今後的科研道路。朱壬葆先生第一次對他提及了造血幹細胞,並鼓勵他往這方麵攻關。
血液是人類的生命之泉,動力之源。當時,國際上很多國家都把造血幹細胞看作未來醫學的希望,並且也取得了很大成功。我國在這方麵仍屬空白。了解到這些,具有高尚愛國情懷的吳祖澤激動了:一個民族沒有第一流的科技成果,就沒有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決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他毅然下定決心,將自己未來的科研之路,就定位在造血幹細胞上。
命運之神也垂青赤誠無私、矢誌不渝的人。1972年,中國與來訪的英國首相希思達成互派科技人員學習的協議。吳祖澤作為第一批赴英人員,登上了去歐洲取經的遙遠路途。
到英國後,他在國際著名血液學家萊脫教授的研究所進修細胞動力學。這期間,吳祖澤真的像西天取經的唐三藏,足不出戶,每日埋頭在圖書館查閱大量國內沒有的資料,做筆記,撰寫書稿。英國城市的繁榮景象,他根本沒時間去領略一回。他秉著唐三藏的艱苦聖潔之心,一意耕耘,在短短一年時間裏,終於完成了本文開頭所提到的那部學術巨著《造血細胞動力學概論》,一舉奠定他在中國實驗血液學領域的開創者地位。
科學的海洋浩瀚無垠,一旦深入其中,便會流連忘返,像進入寶庫的人,再也舍不得回頭。吳祖澤不滿足於已取得的輝煌成就,率領團隊繼續攀越血液學領域的另一座高峰——胎肝移植。經過不懈努力,吳祖澤親自臨床手術,神奇地使宣告不治病人的造血功能得到有效恢複,這次手術,也成為世界上第一例胎肝移植治療急性重度骨髓型放射病的成功病例,而被載入史冊。
1993年,吳祖澤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二年2月,吳院士以他虛懷若穀、淡泊名利的學者風度,當選為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成為全軍最高醫學研究機構的掌舵人。在這期間,他一邊繼續從事科研攻關,一邊培養國家頂尖學科的業務骨幹。
閱讀吳祖澤院士的生平,你會為他的無私奉獻、熱愛祖國的情懷所深深感動。和那個時代的其他傑出人物一樣,吳院士不求回報,隻是執著地為國家做貢獻。在一篇描寫吳院士的文章裏作者寫道:“他孜孜不倦地探索,從實踐到成果,從成果到實踐,有成功的喜悅也有失敗的懊惱。然而,他寬闊的胸懷,始終裝著祖國、裝著人民,他把成功和失敗都化作無窮的動力,在永無止境的科研探索之路上,無怨無悔地奮鬥著。”
這段話恰當地歸納了吳祖澤院士的追求,並以此作為本文結尾。
吳祖澤,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的細胞生物學家,我國實驗血液學主要創始人之一。1935年10月生於寧波北侖小港。1957年畢業於山東大學。1973年赴英國帕脫森腫瘤研究所進修實驗血液學。曆任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所長,軍隊實驗血液學重點實驗室主任,軍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院長,中國實驗血液學會主任,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
1988年在國際大劑量輻射生物效應會議上作了題為“長期低劑量率Y線連續照射對造血幹細胞與造血微環境的輻射損傷與恢複”的學術報告,受到日、英、美、德等國專家的高度評價。當年被選為國際輻射研究協會首任中國理事。在國內外雜誌上先後發表論文220餘篇,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及軍隊科技進步獎等共16項。1995年獲光華科學基金獎一等獎。
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