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優學生的發展與教育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一方麵,資優教育作為提高國家人才競爭力的利器,資優學生是珍貴的人力資源,諸如其潛能應如何加以開發、他們的受教育權利是否得到充分的關懷與尊重,相關論題成為教育決策者必須予以足夠重視的人才戰略儲備問題;另一方麵,既然資優教育那麼重要,那麼誰才是資優生、要如何給予其發展空間、學校要如何啟發其天賦潛能、是否有適切的資優教育政策、這些政策是否真能培育出頂尖卓越人才、這些政策是否符合家長的期待、這些政策是否提供充分的資源滿足教育教學實踐需求,諸如此類的問題又是社會大眾、學生家長與資優學生所共同關切的。

長期以來,我國有關資優教育的探索一直是“猶抱琵琶半遮麵”,教育實踐上更多時候是作為基礎教育的一個特殊部分,正式或非正式地實施於學生群體中絕頂聰明、才華突出的一小部分,這些學生相對正式的稱謂是“超常兒童”,非正式的稱謂則五花八門,諸如特長生、尖子生、神童、高才能、高潛質、天資、天才、資優生等等,不一而足。基於“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資優教育作為一種特殊教育模式而存在,其科學基礎毋庸置疑。但源於社會認識基礎的特殊性、資優發展係統研究的相對缺乏以及評估與教育工作機製的不完善,多方麵原因導致我們關於資優教育的認識和探索仍存在不少誤區和盲區。

本章從心理學的視角分析資優研究的沿革與發展,厘清學術和教育領域有關資優認識的演進脈絡和發展趨勢,希望有助於消除人們對於資優教育的刻板印象,也希望更多人對資優教育能有進一步的認識與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