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有三個相互關聯的因素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國資優教育(麵向拔尖學生的教育)的發展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其一是對於我國教育發展方向的質疑和思考,即,各階段教育在數量上取得巨大成就之後向何處發展?特別是,我國的教育體係如何培養具有傑出創新能力的人才(即所謂的錢學森之問)?類似的質疑讓我們不得不思考,我們喊了多年的素質教育(其中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被認為是核心)在實踐上到底走了多遠?其二是對於社會發展和經濟轉型對於創新人才需求這一問題的清醒認識和深厚危機感,簡言之,就是在這個知識經濟時代,我們如何提升綜合競爭力和國民福祉?其三是彙集了對於這些問題的思考結果的國家教育發展政策。我國在新近頒布實施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進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改革的試點,提出“探索貫穿各級各類教育的創新人才培養途徑;鼓勵高等學校聯合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支持有條件的高中與大學、科研院所合作開展創新人才培養研究和試驗,建立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同樣在這一份綱領性的文件中,還提出“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高中階段教育是學生個性形成、自主發展的關鍵時期,對提高國民素質和培養創新人才具有特殊意義。”“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促進辦學體製多樣化,擴大優質資源。推進培養模式多樣化,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探索發現和培養創新人才的途徑。”

也就是說,對於拔尖創新人才的現實及未來需求和教育體係的供應能力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在相應的支持性教育政策陸續出台之時,如何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是教育理論研究者和教育實踐者麵臨的一個重大問題。其中,課程建設問題是實踐者在教育探新過程中麵臨的最直接、最具體的問題,其要完成的工作,是在現實條件的種種約束之下,麵向發展目標製定具有高度可行性的實踐方案。

本章將考察我國普通高中在拔尖學生培養方麵進行的課程探索,分析其有益經驗,並結合國際上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與實踐進展,對我國普通高中拔尖學生培養的課程建設問題提出初步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