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十年來,全國很多高中學校在資優教育方麵進行了不同形式的實踐探索,即便在1990年代中期以後的低潮期,中學階段的探索仍未停止(詳見本書第十一章)。隨著我國的教育改革越來越注重素質教育的實施,越來越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越來越注重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加上社會經濟發展越來越倚重領軍人才、創新人才,資優學生的教育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基礎教育新課程實施以來,很多學校也在努力探索適應學生差異化需求的教育方案和課程體係。這裏先對這方麵的概況進行簡要概括和分析。
(一) 我國資優教育的實踐模式
從組織方式上看,我國的資優教育主要有單獨編班和“常規教育+特殊學習活動”兩種教育方案。前一種模式是指將資優學生選拔出來,單獨編成獨立的班級。我國的重點/示範學校製度長期存在,這類學校本質上是將拔尖學生集中起來單獨進行教育,因而這類學校可以說是一種資優學校。
1 單獨編班教育模式的課程設置
單獨編班的模式有兩種常見的變式:一種是“超常班”、“尖子班”、“實驗班”,具體名稱不一,將拔尖(綜合性的)的學生集中到一起;另一種是學科特長班/特色班,如數學實驗班、科技實驗班,或者其他某一方麵的特長班,特別是藝術或者體育方麵的。
從課程方麵看,在“超常班”、“尖子班”、“實驗班”模式中,有的采取加速的模式,采用縮短學製的方法,比如旨在和大學階段的少年班對接的中學的超常班。更為廣泛的則是在不縮短學製的情況下,將常規課程內容加速教學,在提前完成常規教學內容後豐富和深化課程內容。還有一種情況是,學校隻是將同一年級中學習成績或者資質較好的學生集中在其中的一兩個班級中,配備更好的師資,在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上同常規班級並無很大差異,或者隻是增加些難度較大的學習內容甚至隻是多做些難度高的習題。這樣做的出發點各有不同。有的是為了更好地進行教學實驗,也有的是為了集中優秀教師資源,為資優學生提供更好的教學,使學校在升學考試中有更為突出的表現,比如有更多的學生考上名牌大學,為學校爭光。因而,不難理解,為了避免遭受教育機會不平等的指責,有些學校的“尖子班”是學校內部掌握,對外不公開;也有的學校則為了吸引好的生源而強調這些特殊班級的存在。
在學科特長/特色班模式中,通常是將某一學科/領域成績優異的學生單獨編班,該學科的課程內容比常規班級更為豐富和深化,在教學方式上也會更多考慮這些學生的特點,而其他學科的課程內容則保持不變。常見的有數學特長班、科技創新班、英語特長班。有的學校還非常創新地將不同學科的學科特長生放入一個班級中,班級中有幾個學科小組,如數學組、物理組、化學組,每個小組除常規教師外,另外配備一位學科教師,在該學科的教學時間內由這位另外配備的教師(通常是奧賽教師)專門為該學科小組的同學單獨上課,在這門學科采用不同的課程內容和標準,其他學科的課程內容保持不變。
體育和藝術班是另一種形式的學科特長班,其課程的特點是大幅度地深化和豐富了體育或者藝術的教學,而其他學科則相應地壓縮了課程內容並降低了課程標準。這種課程模式是和我國高等院校體育類和藝術類學生的招生方式相一致的。
2 “常規教育+特殊學習活動”教育模式的課程設置
在“常規教育+特殊學習活動”模式中,學校不為拔尖的學生單獨編班,所有的班級是均質的,對於在某一方麵或者整體上拔尖的學生,通過選修課、社團活動、各種形式的興趣小組、課外活動(如夏/冬令營)、個別指導、科技大賽集訓等形式滿足其特殊需求,這裏統稱為“特殊學習活動”。
在這種模式中,學校在學科必修課程上采用國家統一的課程標準,並充分利用了國家課程框架提供的空間進行校本的課程開發,努力使之適應包括拔尖學生在內的不同類型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要。具體地說,學校在四個方麵進行了若幹探索:一是在綜合實踐活動這門必修課中,特別是在研究性學習這個板塊中,設計和實施適合拔尖學生的項目式學習或者研究活動。有些研究性學習項目是基於學科核心知識的科學研究,有些是主題性的探究活動。在綜合實踐活動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有的學校實施了學工、學農活動,並將其分別同現代工商業與現代科技、當代農業和社會發展等主題結合起來,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實踐和研究的機會。二是開設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選修課,發展不同學生在不同領域的興趣和專長,也為拔尖學生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空間。如一些中學開設的“模擬聯合國”課程,就是一個促進曆史研究、社會研究、外語能力、組織能力、語言表達等多方麵綜合發展的課程;有的學校開設了學生自創課程,由學生自己設計和實施課程,這種通過真實任務進行的學習提升了拔尖學生在專長領域的綜合能力。有的學校則致力於在某一個領域係統開發係列性的選修課程,如某中學的環境教育課程係列。三是推動社團活動和興趣小組活動的發展。很多學校的社團活動由學生自己組織,他們選擇自己感興趣或者有專長的領域,通過定期的係列活動形成共同體,發展自己的特長和綜合能力。有的學校設置了“研究院”,讓在相應領域拔尖或者有興趣的學生進入這些研究院進行研究。有的學校的興趣小組充分利用所在地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的學術資源,組織學校參與到科學研究活動中。四是通過國家課程的校本化開發和分層教學等方法,盡力適應拔尖學生(同時也包括其他學生)的差異性需求。比如,針對拔尖學生的需要和學習特點,深化某些課程內容的學習和研究;考慮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的個別差異,設計不同的作業或者研究、實踐項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