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超天賦”、“高潛能”與“智力早熟”:問題的出現(1 / 2)

1946年,法國精神分析專家julian de ajuriaguerra(1959)在日內瓦在學界中提出一個法語新詞——“surdoue”(超天賦),用來定義那些“具備超出同齡人平均水平的較高天賦的兒童”。在此之後,“haut potentiel”(高潛能)和“enfant intellectuellement precoce”(智力早熟兒童)、“manifeestant des aptitudes particulieres”(表現出特殊天分)等術語先後在法國學界、教育政策界得到普及。

事實上,在julian de ajuriaguerra之前,有特別天賦的孩子已經引起了專家學者的關注。1905年,受法國公共教育部長委托,實驗心理學家alfred binet與theodore simon合作製定了一套智力量表。這套量表服務於自1882年《費裏法案》(loi jules ferry)出台以來的義務教育教學計劃的製訂,主要用以發現巴黎市內學校中的落後生。1910年,binet提出,法國當前的教育並不適合過於聰慧的兒童,他認為應該為那些“超正常”(suormaux)的孩子設立合適他們的班級。binet的觀點引起了更多精神、心理學家以及教育政策界對此問題的關注。1920年,在法國學校篩選新生之際,精神病科醫生eouard toulouse認為有4%至5%的“超正常”(suormaux)的孩子。1947年7月,法國教育改革研究的內閣委員會(la commission ministerielle detudes pour la reforme de lenseignement)在其製訂的《朗之萬—瓦龍教育改革計劃案》(plan langevinwallon)中提出,除了“共同教育”(enseignement commun),還應該有選擇性教育(enseignement optionnel)。選擇性教育可以不按年齡,而是根據孩子的天賦分班,“這樣就能解決所謂‘超正常孩子’的問題。他們通常在某些智力領域較為早熟,但是缺乏更年長孩子的經曆和個性的成熟,將他們集合起來進行教育總是不無弊病。另一方麵,將他們集合在一個特殊的班級中,可能導致危險的智力催熟,姑且不論對他們性格培育的種種危險。更何況,早熟並不總意味著最終的優勢。”

然而,政府教育政策文本中並沒有納入這些“超正常”的孩子。事實上,並非所有專家都將“智力早熟”作為一個問題。例如,像philippe meirieux這樣有影響力的教育家就曾表明:“我不知道是否存在超天賦的孩子,我隻知道存在超天賦孩子的父母”,在他看來,“超正常”的隻是受父母推動或者被父母高估的孩子。

然而,事實上一部分“超正常的孩子”在學習生活和家庭中確實表現出一些問題。盡管這部分人數並不多2002年的報告指出,在智力早熟的孩子中間,大部分(大約三分之二)的孩子並沒有表現出突出的問題。,但他們所遭遇的困境卻引人注意。最早是一些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主要是在義務教育階段,即小學和初中)出現一些情緒上的困擾和不良狀態:無法適應學校,因而感到孤單、無聊、激動,對學校反感……嚴重的甚至打算棄學。為此,不少家長們求助於一些心理診所(通常是一些私人診所)對孩子進行智商測試1916年,斯坦福大學教授路易斯·特曼(lewis m.terman)拓展了比納量表。之後,智商測試商業化,並很快成為一個產業。,結果卻發現他們孩子的智商非但沒有問題,而且很高。為什麼高智商的孩子卻不適應學校生活,或者遭遇學業困難,甚至學業失敗?帶著這些問題,不安的家長們將矛頭直指學校,指責學校和現存教育製度未能充分考慮這部分孩子的特點,並給予適當的教育。家長們組成協會,希望在公共領域提出他們的訴求。一時間,眾多的協會應運而生,如,anpeip(“為了智力早熟孩子的全國協會”association nationale pour les enfants intellectuellement precoces)、 afep(“早熟孩子的法國協會”,association franaise pour les enfants precoces)、alrep(“早熟孩子娛樂、會麵和教育協會”,association de loisirs, de rencontres et deducation des enfants precoce)、ias(infoactionssurdoues,“信息—行動—超天賦”)、aareip(association daide  la reconnaissance des enfants intellectuellement precoce,“促進承認智力早熟孩子協會”)、isfer(institut du surdouement, formation, education, recherche,“超天賦、培訓、教育和研究機構”)等等國內組織,以及一些國際性的組織,如mensa(1946年成立於oxford,集中了智商高於98%人口的人。這一機構的成立旨在推進關於智力方麵的研究,為了“保護人類智力並為了人類的福祉推進其發展”)、eurotalent(這是一個歐洲組織,創立於1988年,它彙集了作為歐洲委員會成員國的十八個國家中的四十多個協會和研究組織),等等。這些協會都敦促法國國家教育部認識到這些孩子之“與眾不同”與那些殘疾孩子、非法語孩子,或者那些誦讀困難的孩子的問題具有相似性。它們要求國家教育部承擔起責任,更好地回應這些孩子的需求,為這些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以便充分發揮他們的潛力。eurotalent更是在其第一次訴求中提出了國際上的要求:“法律的製定必須考慮到並尊重個體差異。超天賦的孩子,如同其他的孩子,需要能充分發揮他們潛能的適性教育”(conseil de leurope的1248國際組織的建議,第5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