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項公共政策的提出和修訂,計劃的形成和實施都源於對國家、社會以及公民自身發展需要的現實考量。為了加深對新加坡天才教育以及天才教育計劃的認識和理解,我們需要對教育政策形成和運作的背景有所了解,包括對新加坡的地理和人口狀況、經濟發展、政治環境以及教育係統等方麵進行分析。

(一) 地理和人口狀況

新加坡是一個麵積狹小、人口規模不大的城市島國。由於土地資源十分有限,為了滿足經濟發展和人口日益增長的需要,新加坡通過人工填海的方式來擴大國土麵積,但物質資源始終缺乏,人力則被視為國家唯一可獲得的自然資源,是否有效地開發和利用這一寶貴資源關係到國家的未來發展。因此,在1980年以來,為了適應新的發展形勢,新加坡開始通過為天才兒童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個性化的培養方案以及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智慧能力的挑戰,促進其天賦潛能的充分發揮和知識、能力的全麵發展,改善教育製度中“智能浪費”的問題(楊燕,2007),使天才兒童成長為國家所期望的精英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自然資源匱乏的發展劣勢,以人力資源之優勢增長國家發展之實力。

(二) 經濟發展

20世紀60年代,新加坡工業化政策的實施促進了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均國民生產總值1960年為1330美元,到2010年,人均國民收入已達40070美元(來自世界銀行網站,),成為國民生活水平很高的國家。富足的經濟為國民教育的投資提供了重要保證,使政府和社會有能力承擔高額的教育費用。同時,享受高質量生活的新加坡國民對教育抱有更高的期望,希望通過優質教育來滿足這個富足國家中社會和個人更高的發展需求。此外,從經濟發展模式來看,新加坡天才教育計劃針對教育對象的特點和發展需要提供專門的教育服務,符合了資本市場中“消費者中心”的發展理念。

(三) 政治環境

國家政治局麵的穩定有利於教育政策的貫徹和實施。在新加坡的政治體製中,人民行動黨(peoples action party)自1959年新加坡自治以來一直執政至今,是世界多黨製國家中對國家控製力最強、執政時間最長的政黨。人民行動黨在長期執政的過程中積累了治黨治國的豐富經驗,穩定的政治地位又為教育政策的持續發展和目標實現提供了重要保障,避免了一些國家的教育政策因政權交替而中途夭折的局麵,或簡單地將其作為爭取政治選票的利益武器而忽略了教育發展本質的情況。新加坡的這種國情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新教育政策、天才教育計劃能夠持續、順利地追求可實現的目標。

(四) 教育係統

20世紀80年代初,新加坡政府為了適應新形勢的變化建立了一套新的教育係統,教育部稱其為“能力驅動”教育係統(abilitydriven education system)(crawford, 2002, pp.1-3),開啟了係統化的教育改革。改革的核心是根據學生不同的學術能力和成績實行分流,為其提供最適合的教育計劃。新的教育係統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過去教育質量不高、人才缺乏、教育浪費等嚴重問題,使新加坡的教育麵貌大為改觀。同時教育分流製度也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開始關注學習者能力、興趣、需要等方麵的個體差異,充分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為社會選拔大批的精英人才。在這種背景下,可以說天才教育計劃就是新教育係統發展與教育改革的序曲和結果,而“金字塔”式的教育分流製度則奠定了天才教育的基調(馬健生,2008, p.433)。

從這些方麵我們可以看出,自然資源的先天不足激發了新加坡人努力地尋找和開發本國可利用的資源優勢,而高度城市化的社會結構、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小規模的人口、持續穩定的政治環境以及與時俱進的教育係統都是催生和培育天才教育持續發展、促進天才教育計劃形成和實施的肥沃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