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國創新人才教育的曆史(1 / 3)

在我國,“創新人才教育”古已有之,古代的神童教育即是其雛形。用以選拔神童的“童子科”從漢代就已萌芽,並延續至清朝。然而當時的創新人才教育以成人的道德規範作為選拔標準,重道德,強調死記硬背,創新人才教育觀與今日相去甚遠。從一定意義上說,古代的創新人才教育並非真正的創新人才教育。

由於時局動蕩和國力發展水平所限,我國近現代的創新人才教育也未得到發展。創新人才教育思想與實踐隻是零星地出現在個別教育家整體的思想體係或是實踐中。例如,在20世紀20年代,陸費逵倡導人才教育,認為“人才教育,則以出類拔萃為宗,所以使天才卓越之人,習高等專門學問,以為國家社會之中堅也”(轉引自璩鑫圭、童富勇,2007, p.890)。胡適(1922)提出在小學階段采用彈性學製,以使資優兒童不受壓製。此外,1922年新學製的附則中也提到“注重天才教育”(孫培青,2004, p.396)。沈亦珍在三四十年代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創新人才教育思想,且開展了短暫的實驗。然而,在近現代,教育發展的重點是普及大眾教育,當時動蕩的社會根本無力支持創新人才教育。因此,創新人才教育缺少生長的土壤,任何與之相關的思想和實踐都是曇花一現。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整體教育事業的發展基礎薄弱,更無暇顧及創新人才教育。1956年,我國建立社會主義製度,強調全民和集體利益,反對個人主義,這反映在教育方麵即主張教育平等和實行統一的教育體製。當時的教育忌諱談論“資優”。此後,我國又遭遇文化大革命,各項建設與教育事業受阻,創新人才教育更難有發展空間。

中國創新人才教育真正的起步始於20世紀70年代後期,隨後一直發展至今。這一時期創新人才教育的主要形式是集中辦班培養,各教育階段出現了各種名稱的創新人才教育實驗班。三十多年間,創新人才教育先後經曆了起步——迅速推廣——艱難發展——複蘇的過程,當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頒布,為創新人才教育的發展迎來了新的春天。

(一) 創新人才教育的起步

中國當代創新人才教育起步的標誌性事件是1978年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以下簡稱“科大少年班”)的創辦。其背景一方麵是十年文革動蕩過後,國家建設的各條戰線上都亟需人才,“快出人才”成為當時教育最急迫的任務;另一方麵是1977年以來,黨中央、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科技大學收到越來越多有關資優兒童的推薦信,這啟發中國科技大學產生了破格錄取少年大學生、舉辦“大學少年班”的設想。這一設想既符合加快人才培養的時代要求,又體現了對資優兒童發展需求的尊重,一經提出,即得到中國科學院的批準。1978年3月8日,“科大少年班”正式宣布成立,開創了中國當代創新人才教育發展的新時代。

科大少年班以“破格選拔,因材施教”為根本教育理念,旨在培養具有創新性和較高科學素養的拔尖人才。自成立以來,這項培養工作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支持以及著名科學家的關心。經過自主探索與創新,首屆少年班克服重重困難,培養成效突出。1984年,科大少年班還專門成立軟件專業,以培養計算機領域的高端人才。

(二) 創新人才教育的迅速推廣

鑒於明顯的培養成效,科大少年班的辦學經驗很快在縱橫兩個方麵得到推廣。橫向的拓展表現在,1985年1月當時的國家教委決定繼中國科技大學之後,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吉林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十二所重點高等院校開辦少年班試點,擴大少年班的培養規模。縱向的推廣則表現為大學少年班的經驗向中小學教育階段延伸。1984年,天津市實驗小學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小學創新人才教育實驗班。從1985年起,高中開始出現了一批大學少年預備班及創新人才教育實驗班。1988年,首屆資優兒童教育學術研討會召開之時,全國有45所大、中、小學及科研單位參會。創新人才教育如雨後春筍般迅速發展。其中,中學創新人才教育的發展勢頭最為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