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世紀以來,尤其是隨著我國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和創新型國家重大戰略決策的製定與實施,加強創新人才培養日益受到政府與社會各界的重視。以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為主導,在區域範圍推進普通高中創新人才培養的新局麵正在部分省市開展起來。
(一) 北京市教委開展“翱翔計劃”項目
北京市教委以高中課改為契機,於2008年成立北京青少年科技創新學院,啟動“翱翔計劃”,以“在科學家身邊成長”為宗旨,為學有餘力、具有創新潛質的高中生提供開放的學習空間,積極探索基礎教育階段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機製。
根據規劃,“翱翔計劃”由北京市68所示範高中學校分別擇優推薦2名優秀高一學生,共計100餘位學員,參加首批翱翔計劃;同時審批部分示範高中成為翱翔計劃基地學校,側重信息技術、生物、物理、化學等方向,與高校實驗室合作,組織落實“翱翔計劃”實地研修課程,並負責開設相關選修課程;為了充分利用北京高校的科研資源,還挑選40—50個北京高校重點實驗室參與實施翱翔計劃。每個實驗室擬接收2—4名學員;
“翱翔計劃”被納入高中研究性學習課程。自高一年級第三學段至高二年級末,共分3個階段實施,計15學分。原則上,學員每周要在實驗室學習3學時,每月安排一次專家報告,參加基地學校組織的相關領域的學習;學員采取雙導師製,由高校實驗室與基地學校各派一名教師作為指導教師;學員在上述學習過程中,結合學科領域特點及個人興趣,在導師指導下,完成具有一定探索創新意義的研究課題。
“翱翔計劃”的教學方麵包括兩大策略:其一,是依托策略,即依托高中課程改革,結合高中教育和高中學生的特點,建立了以實驗室研究型課程培養、基地申報校過渡性課程培養為核心作用的翱翔計劃課程,並憑依高校和科研院所實驗室教師、基地申報校指導教師、生涯指導教師的三導師機製,共同實現對翱翔學員的培養。其二,是體驗策略,即讓翱翔學員在科學家身邊成長的過程中,在導師指導下確定課題、製訂計劃、開展研究活動,通過個人研究、同伴互助等多種方式完成研究任務,撰寫研究論文,參加答辯,進行學習成果的展示與交流等一係列環節。
翱翔計劃學員的選拔工作,由項目領導小組認定。學員采取雙導師製,由高校實驗室與基地學校各派一名教師作為指導教師(為保證學術水平,實驗室指導教師建議由實驗室主任擔任,基地學校指導教師建議由基地學校指定),學員學習結束後,學員、指導教師要做好評價總結工作。選拔標準主要包括:熱愛祖國、熱愛黨,有較高的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有紮實的知識基礎,具有超越同齡人的學習潛力;有超常的認知能力;有超常的思維能力和較強的好奇心;具有超常的敏感性和創造性;有超常的學習內在動力;有廣泛的交往和良好的交流能力;有較為突出的相關領域學科特長或特殊的才能等8個維度;每個維度下麵又細分出諸多具體指標。
(二) 上海市教委開展“普通高中學生創新素養培育實驗項目”
上海市教委通過試點實驗校方式,積極探索普通高中創新人才培養的多元模式之路。上海中學從2008年開始實施“創新素質培養實驗項目”,開設“實驗班”,突破傳統的課程結構,提高探究課程與專門課程比例,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開展以創新素養為核心的創新人才教育。2009年3月,華東師大二附中、複旦附中和上海交大附中也相繼開展試點工作。各校創新班或實驗班均實行開放式教學,直接與高校“對接”,聘請教授進課堂、拓展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增加實踐與體驗等內容。除了教授上課外,參與小課題或者項目研究,也是四校“創新班”學生的“必修課”。上海中學“創新班”學生,從高一起就要在數學、物理、化學、計算機、工程學等領域選擇一到兩個自己感興趣的課題。學校采取大小班製、走班製、導師製等多元教學模式。學生根據研究領域選擇導師,以項目形式溝通聯係。四校都為“創新班”搭建了寬鬆的學習平台,鍛煉除課本、考試外的多種能力。如複旦附中要求學生分步完成四個校外“特選單元”:一個月的海外研修經曆,一個月(不少於120課時)的大學課程學習,一個月的社會實踐或見習,一個月國內同類型高中的交流學習。華東師大二附中要求學生赴上海科技館或者上海博物館擔任誌願者,完成社會實踐的學分。
在試點工作基礎上,2010年,市教委啟動“上海市普通高中學生創新素養培育實驗項目”,在本市部分普通高中開展“上海市普通高中學生創新素養培育實驗項目”,探索高中階段對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辦學機製、課程設置、教學途徑、學習管理與綜合評價辦法。該項目計劃注重實驗,麵向全局,並強調主動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