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曼·巴納姆是一位非常受歡迎的著名魔術師。有一次,他在對自己的表演進行評價的時候,坦白地對大家說出他的節目受歡迎的真正原因——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鍾都有人上當受騙”。
1948年,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了這種心理學現象。他先給一群人做完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檢查表之後,又為每一個參加者提供了兩個結果,讓他們判斷哪一份是自己完成的。而這兩個結果,其中一個是參加者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填寫的結果,另外一份則是用多數人的回答平均之後產生的結果。但是,奇怪的是,絕大部分的參加者都覺得後者能夠更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人格特征。
這其實是一種奇怪的心理學效應,由此可以發現:人們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最適合自己。即便這種人格描述毫無特點,而且十分空洞,他仍然認為這是一份完全能夠反映出自己人格麵貌的表格。後來,心理學上將這種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稱作“巴納姆效應”。
智慧漫畫
正確客觀地認識自己
早在兩千多年前,在古希臘阿波羅神廟的門柱上,就篆刻著“認識你自己”的銘文,用來警示人們要正確認識和看清自己。但是,直到兩千年後的今天,人們在認識自我的時候,仍然經常會因為受到他人的暗示,而將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或者判斷的參照。
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人都習慣借助外界的信息,來對自己進行評價,從而經常得出一些與事實不符的錯誤結論。比如原本美麗、稀有的白天鵝,因為幼小而沒有表現出自己的外貌特征,就被別人認為是一隻醜小鴨,而這隻白天鵝會因為大家都說自己是“醜小鴨”,而認為自己真的是一隻醜小鴨。一些人不僅將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當作窺視自我的鏡子,還會誤將大眾化的特征當做自己的特質,而出現這種情況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受到心理學中“巴納姆效應”的影響。這種心理效應不僅會影響人們的判斷,而且一旦判斷出現了偏差,就有可能會導致情緒失控,甚至會阻礙你的成功,掠奪你的快樂……所以,我們必須調整自己的心態,從更深的層次正確認識自己!
世界聞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小的時候其實非常討厭學習,而且還喜歡跟隨自己家附近的一些淘氣的孩子一起去玩。他的父母經常為此感到煩心,雖然他們也常常教育愛因斯坦要以學業為重,不能老是把玩當做自己的唯一目標。無奈的是,愛因斯坦絲毫也聽不進去。他還常常以其他的小朋友整天比自己玩的時間更久,也沒有耽誤學業來反駁父親,並質問父親:自己和別人一樣,為什麼別人可以玩,自己就不可以呢?
有一天,愛因斯坦看到村子裏的小夥伴們準備一起到河邊去捉魚,他也準備和大家一起去。不料,父親攔住了他,一定要給他講一個故事之後,才肯讓他出去。
父親平靜地對愛因斯坦講道:“昨天,我和鄰居家的傑克大叔到大煙囪上麵去清掃垃圾。當我們打掃完畢,鑽出煙囪的時候,他走在前麵,我緊隨其後。我看到走在前麵的傑克全身都被煙囪裏麵的煙灰弄得黑乎乎的,臉上髒得像個小醜,於是我就以為我和傑克一樣,又髒又醜,所以,就到附近的小河裏洗了又洗,但實際上,我身上根本沒有一點煙灰。而傑克看到我鑽出煙囪的時候,還是幹幹淨淨的,誤以為他自己身上也一樣幹淨,於是他沒有清洗,就直接到街上去買東西。結果,他的模樣讓街上的人笑得肚子都疼了,大家都以為傑克大叔是個瘋子!”
愛因斯坦聽完父親的話,笑得腰都直不起來了。父親也對他笑了笑,然後又表情嚴肅地對他說:“孩子,你絕對不能把別人當作你的鏡子,那些拿別人做鏡子的人,即便是白癡也會幻想自己是天才。任何能夠真正看清楚自己的鏡子,隻有自己!”愛因斯坦聽完父親的話,幡然醒悟。從此以後,他開始發奮苦讀,最終才成為了著名的物理學家。
的確,人們在生活中無時無刻都可能會受到他人的影響和暗示。看到別人如何,就會在潛意識裏麵覺得自己也應該那樣做。比如,在一輛公共汽車上,經常會發現這樣的現象:一個人打了一個哈欠,他周圍的人也會像受到傳染似地忍不住打哈欠。所以,任何人在做事情的時候,都會因為受到他人的影響,而產生意識上的偏差,很難找到正確的思路,甚至失去自己的主見和判斷力。
曾經有一位心理學家在根據大多數人的心理特征進行描述的時候,這樣說道:“你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有自我批判的意識。你有很多特殊的能力,有望成為你的優勢,但還沒有全部發揮出來。同時,你也有一些缺點,不過你一般可以輕鬆地克服它們。你喜歡每天的生活都有新意,討厭受到束縛。你喜歡獨立思考,並因此而自豪,有時也會聽取別人的建議,但如果沒有充分的理由,你是不會斷然接受的。你不大喜歡過於坦率地表露、展示真實的自己,認為這是不明智的舉動。你時而外向、友善、喜歡交朋友,時而內向、謹慎、沉默寡言。你有夢想和抱負,有些往往是不現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