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齊氏效應:弓並非拉得越滿越好(2 / 2)

下班回到家之後,江明越想越恨自己,一直在後悔自己沒有提前一會兒去機場。為此,他連續兩天都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直到第三天的時候,他突然感到胸悶,到醫院檢查之後竟然是精神壓力過大引起的“心髒早搏”。

江明的情況和麵臨的問題,其實就是“齊氏效應”引起的。雖然江明對待工作認真、盡職盡責,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由於他長時間地處於精神緊張狀態,所以才會導致他因為一次失誤就過度自責,並因此而引發了嚴重威脅健康的病患。

其實,一支箭是否能夠射到最遠處,並不僅僅是由弓的強度決定的,箭弦繃得越緊,反而越容易斷。人的精神也是如此,做任何事都應該有一個“度”。一個人如果在生活或者工作中,長期、反複地處於精神緊繃的狀態,絲毫沒有休息的時間,不僅對事情的發展無益,甚至還會阻礙事情的發展。比如學生在麵對考試時,如果過於緊張,不僅會影響答題的速度,還會影響正確率;運動員在百米衝刺的比賽中,如果過於緊張,不僅不會跑得更快,還有可能會因為精神過度緊張而邁不動雙腳……

成功是我們每個人最終追求的目標,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學習中,雖然有必要保持學習認真、對工作執著的良好品格,但做事的時候也應該有張有弛。如果一味將自己置身於緊張的學習或者工作中,而忽略了自身的生理以及心理的承受能力,那就得不償失了,甚至還會本末倒置。

克服“齊氏效應”才是明智的選擇

一些心理學專家認為,緊張是一種有效的反應方式,是人在遭遇外界刺激或者困難時候的一種準備。而且有了這種準備之後,有時候會產生應付瞬息萬變的力量。所以,緊張並不完全就是一件壞事。但是,如果緊張的狀態持續時間過久,就會受到“齊氏效應”的影響,嚴重擾亂人體內部的平衡,甚至導致疾病。

在現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我們要靠艱苦奮鬥才能取得成功。但很多時候,我們應該停下自己的腳步,想一想如何才能追求最大的效率,才能避免“齊氏效應”帶來的痛苦,將奮鬥變成一種人生的享受,而不是遭罪。隻有適當地放鬆精神狀態,才是最有利於激發一個人心理潛力的明智選擇。一個人隻有在精神放鬆的時候,狀態能發揮到最好,自身的潛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釋放。所以,一個人隻有坦然地麵對並接受自己的緊張,並把其視為正常現象,而不是與這種不安的情緒對抗,才能夠克服“齊氏效應”產生的副作用,也是有利於工作或者學習的最明智的選擇!

1888年,美國第23屆總統競選的那天,在投票結束之後,一些候選人迫不及待地時刻關注著自己的選票。然而本傑明·哈裏森作為最有實力的候選人,卻絲毫沒有緊張的感覺,他十分平靜地在等候最終的投票結果。

由於本傑明·哈裏森的選票地點主要設在印第安納州,而那裏宣布選舉結果的時間又被排在晚上11點,所以哈裏森吃過晚飯之後,就早早地上床休息了。選舉結果出來以後,本傑明·哈裏森的一個朋友給他打電話表示祝賀,但是卻被告知哈裏森已經上床睡覺了。

第二天上午,向哈裏森祝賀的那位朋友再次給他打來電話,朋友向他詢問:“昨晚11點,選舉的結果就出來了,你為什麼不等結果出來而在睡覺呢?難道你一點都不緊張嗎?”哈裏森微笑著解釋道:“為什麼要緊張呢?而且我熬夜等結果就能改變最終的選舉結果嗎?明顯是不可能的!所以,我為什麼不早點休息,養好精神呢?況且,就算我真的能夠當選,前麵的路也會非常難走。所以,不管結果如何,休息好都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

的確,休息不僅是一個明智的選擇,而且還能夠避免“齊加尼克效應”引發的悲劇。當一個人在生活或者工作中,精神高度集中產生緊張感的時候,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用“別緊張”、“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勸慰當事人,以緩解他們的精神壓力。而當事人也通常會用同樣的方法來告誡自己“不要緊張”、“沒什麼了不起的”……但往往最終的結果隻會更加糟糕,因為這種勸慰會讓當事人更加緊張。正如平時人們所說的“情緒如潮,越堵越高”。所以說,每個人都應該采用積極的應對方法克服“齊氏效應”引起的連鎖反應,也隻有及時地消除自身過度緊張的情緒,才不會因為壓力過大而無所適從。而且即使在關鍵的時刻也能夠發揮出最高水平,並有條不紊地處理好一切事情。

當然,造成“齊氏效應”的原因有很多,而不是單純的緊張就能夠引發的,所以,克服和應對“齊氏效應”的方法也要因情況製宜。